在印度乘风破浪:小米为什么能?

郑渝川 | 2022-10-31
收藏

提到小米、雷军,再关联印度,很多人不免想到一首魔性的《Are you OK》。2015年4月,小米在印度举办新品发布会,董事长雷军大飙英文,浓重的中式英语风格引发群嘲,一句并不符合语境和语法的Are you OK,更是被剪辑成了一首鬼畜风格的神曲。

但小米公司,以及雷军本人其实很好地将这次公关事故变成了同时改善公司品牌在中国市场和印度市场的契机。2016年,小米在印度的智能手机销量超过200万部,跻身该国三大智能手机品牌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印度不仅借助线上销售,还开设了覆盖大中城市的“小米之家”,这推动了小米在智能手机以外的净化器等智能设备的销售,更重要的是,让小米作为一个中国品牌,在印度消费者心目中淡化了国别色彩,很多人首先想起小米,激发的是对手机以及其他智能设备的使用体验,而不是别的。而且,“小米之家”覆盖如此之广,数量如此之多(超过2500家),再加上其他数千家合作伙伴门店,小米雇佣的印度员工所以使得其冲淡对立情绪。

小米创办后,很快就选择进入印度市场。印度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且年轻度很高,但贫富差距较大,年轻群体渴求拥抱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廉价而高质量的手机。虽然,三星、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国际品牌一早就进入了印度市场,但是,印度市场在当时对于价格居高不下的三星,以及其他智能手机品牌如苹果、HTC等的接纳度却并不高.

小米在印度延续了中国的经营策略,首先是低价高配,即用更高性价比的产品来赢得消费者。正是因此,小米不光智能手机,而且智能电视、健身手环以及一系列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生活用品,在印度都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

其次,则是高水平本地化,尽量聘用本国员工,加紧培养,使之成为捍卫小米在印度品牌、经营和声誉的关键角色。印度商业作家、科技专栏作家杰亚德万·P.K.在其所著《小米》一书中介绍指出,小米当时选用了一个并不知名的创业人员、一个普通的“米粉”马努·杰恩作为印度业务的执掌者。

高水平的本地化带来的好处,不仅使得印度媒体和欧美媒体炒作中国品牌手机将数据传输回中国的新闻后,小米受到的影响最小,而且,哪怕在后来,当中印两国紧张局势升级时,马努·杰恩带领的小米印度团队积极发挥作用,保护了本公司品牌业务,也事实性地部分消解了印度媒体和欧美媒体对于紧张局势的渲染,推动了印度经济界在对华问题上回复平静和冷静。

第三,就是饥饿营销。这一策略经常受到指责,但正如杰亚德万所说的那样,小米手机3仅售13999卢比(1200元人民币),但是其他同档次配置的品牌手机售价都超过了25000卢比(2100元人民币),经过科技博主广泛测评后,印度粉丝对于小米3手机趋之若鹜。公司每批投入1万部,每每都能够数秒内售完。

第四,完整地复制在中国的粉丝营销,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小米诞生于竞争激烈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三星、苹果以及当时的HTC、诺基亚展现了不同的经营方式,但归结起来,那都是建基于对消费者的“教育”。小米则示范了另一种经营和营销方式,那就是尽可能渗透进消费者的意识,加深对消费者的理解,像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所说的那样,通过消费者社交圈和数字认知来进行设计、发展和营销。

《小米》这本书指出,在中国的小米手机上的相机都自带美颜功能,但在印度因为粉丝反对,所以小米手机就去掉了这一功能;印度的粉丝希望在手机中内置射频芯片,这就可以用来作为电视遥控、空调遥控,小米也接纳了这样的要求。小米全天候地与粉丝进行沟通,自然很好地赢得了粉丝的心,并先于竞争对手获取了大量的实用建议。

小米的粉丝营销还表现为减少广告支出,尽可能通过粉丝病毒式传播的方式来扩散新品。这种做法其实在中国市场上也非常有效,但更具爆炸性效应的增长则出现在印度。

杰亚德万的这本《小米》指出,雷军及其执掌的小米公司在印度市场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祛除了中国制造、中国商品低价低质的口碑。书中也指出了小米经营存在的相关隐忧,也就是虽然不断增加研发投入,但智能手机及其他产品仍然高度依赖专利授权;而且,OPPO 、vivo等其他中国品牌也在用小米的方式,试图倾覆小米在印度的优势地位。这也意味着,雷军一直强调的小米公司需要抱以危机感,并不仅仅是未雨绸缪,而是在中国、印度等市场确切面临着很大压力,迫切需要找出增强品牌竞争优势的方法,来破解持续发展的困境。

小米:揭秘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发展之路

书名:《小米》

作者:(印)杰亚德万·P.K.

译者:宋超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9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