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或者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迄今,各项重要的经济指标均提示我国经济存在下行压力。正是因为,中央反复强调,要稳住经济大盘,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
稳增长的深远意义在于,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国人均GDP刚刚超过1万美元,只有不断推动经济呈现稳态、良好发展的势头,才可能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资产收益,才能改善生活水平,才可能更好地解决就业以及相连带的社会、经济问题。
所以,2020年以来,中央政府和各地都在积极审时度势,为市场主体纾困解忧,打出了政策和图案,其核心就是退税减税、缓交费用、加快财政支出、加快债券发行,并约束金融机构,要求其对暂时受困的企业不要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加大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力度,保障货流物流通畅,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
著名经济学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文魁在其所著的《稳增长:中国经济基本盘》一书中为读者解读了稳增长的意义、逻辑、途径与策略,围绕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的政策转型、企业发展、数字转型与监管、治理转型等重大问题,提出了系统化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对于国家层面,以及各地地方层面改善发展方式,增进增长动能均具有积极的参照价值。
稳增长,本质上就是要顺畅生产、分配、交易、消费、投资等环节的循环过程。所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态势下,仍需进一步致力于畅通供需循环,这其中要更好地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书作者指出,进一步畅通供需之间的循环,就要有效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美国等国家采取过向居民发放现金,但成效并不显著,对于所在国经济拉动的作用不明显;我国许多地方为了促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保住基本盘,纷纷发放消费券,效果也未达预期。而许多人寄予厚望的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来撬动社会投资),但也必须警惕因此带来的融资和债务等方面的风险,以及产能过剩、资本报酬下降等风险。按照书作者的观点,应当加快改善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营商环境,通过改善企业营收,来促进劳动报酬增加,从根本上促进供需循环的不断升级。
这就是说,无论从部委还是地方层面,应当更加根据本地不同产业、行业企业受到对外循环、疫情防控等因素的影响情况,精准施策,出台更具成长性的纾困政策,并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支持、激励、保障政策。
尽管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已“过万”,但距离美国和西欧部分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而要在现有发展水平要继续“攀登增长之梯”,实现长久有序的稳增长,就需要有“踏板大企业”。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积极推动科技项目发展,培育资源组织大量的研发攻关,其意义就在于可以补齐我国科学技术以及产业应用许多方面的短板,这自然不容否认。但要让科学技术的力量释放为增长红利,需要微观基础,这一方面有赖于大量中小微企业的涌现,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兴产业、支柱产业能否涌现持续贡献高增长的大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增长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更具带动效应。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以及北京、山东、上海等省市,一些行业的大企业就很好地起到了上述带动作用,通过逐渐对接和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大增。以华为为例,尽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不公平对待,但华为仍然具备其高水平的研发及其转化能力,并且这种能力与欧美相关行业的研发链、创新链还存在密切的互动融合。所以,这就大大削弱了美国等国通过行政制裁、贸易限制等举措对华为带来的不利影响。据此,要稳增长,当前一个必须正视的命题就是,要在各行业、产业中创造良好的竞争发展环境,让更多的类似于华为那样的“踏板大企业”涌现。
书作者为此还提到,一些地方近年来将同行业、相关行业的几个国企进行合并,组成大型集团,一些企业也参与了国际化经营。但公允而言,这些企业的一体化水平还不高,而且由于中国国有企业的所有制背景,在海外运营中还面临着比华为更多的限制。所以,应当同等重视培养竞争环境中的国企和民企“踏板大企业”。
书名:《稳增长:中国经济基本盘》
作者:张文魁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