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的孩子》让我激情澎湃

杨 飞 | 2022-04-12
收藏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入导演孟奇的剧组,参与一部影视剧的特效分镜绘制,这部影视剧讲述了马兰基地的故事,使我了解到有关“马兰基地”的资料素材。马兰基地对于我来说,只知其名,它是我国核工业成长的摇篮,意义重大。我被马兰精神所触动,深深沉浸其中,有创作一本相关题材小说的想法。

能以文学的形式,再现无数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马兰英雄事迹,不夸张地说,我激动到头皮发麻。明确创作方向,我开始从博客、纪录片、采访节目等任何能有相关信息的渠道,收集整理素材。我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图书领域极稀缺的选题类型,可参考的图书资料并不多,特别是在儿童文学读物里难寻踪迹。如果我能创作出一部表现祖国核工业发展的故事,将会是重大选题领域的零突破。这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既是机遇,更是责任!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中国核工业的零突破,让新中国能够实现真正的和平,意义重大。当年为核工业发展奉献一切的英雄们值得被歌颂、值得被铭记。这是一部以儿童视角写就的纪实小说,再现一段为祖国核试验奋战的峥嵘岁月。我为自己能书写这样的内容而自豪!

要写好这个素材,可以实现我“文以载道”的小心思,更可以表达一种民族精神、赞扬一种正向力量,相信通过阅读故事,让更多人体会到当下的岁月静好,背后有多少先辈的默默奉献,会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和平,也会激发孩子们体会“科技强国”的意义,能够深受感染,就像故事中那群马兰的孩子一样,用行动践行时代赋予的使命。

2020年底,与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聊到新一年的选题合作时,我提出了《马兰的孩子》创作思路——这个选题将抗美援朝和祖国核工业建设相结合,是奠定新中国和平稳定的两大历史事件。出版社经过讨论,很快确定了选题。

几天后,我跟孟导开始着手创作。经过几次深入沟通,故事主线逐渐清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原子弹试验进入关键阶段。为解除试验人员的后顾之忧,大批家属从全国各地入驻马兰,他们的孩子也在其中。初到基地的孩子们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们在残酷的大漠中学习、生活、玩耍,就像马兰花一样在戈壁滩绽放。孩子们见证了父母长辈们创造历史性成就的艰辛历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长为真正的马兰人,成为马兰精神的继承者!可以说,这是以儿童视角来写就的纪实小说,再现一段为祖国核试验奋战的峥嵘岁月,充满了强烈戏剧性反差。长江少儿出版社也是专业的少儿社,选题类型也符合其定位。

创作过程中,我在如何呈现儿童视角时曾陷入迷茫。有时质疑自己的表达是否精准,对精神内涵的挖掘是否到位?如何将孩子描写生动,到底该如何立体丰满地塑造人物?有好几次,想要推倒重来,纠结不断。但随着书写得深入,我逐渐将自己“摆”进书中,干脆抛弃了拘束和格式,投入更多想象。我就是书中的人物,我就置身当时的场景……写到“三十七块弹片”一章时,自己感动得流泪。想象我自己如果面对敌人炮火,会有怎样的反应?我会不舍,我会害怕;对当年的志愿军战士无限钦佩……这种心绪微妙且复杂。或许,感情的投入和释放,才是创作的最佳途径;或许,题材的魅力和内涵,才是创作的最佳动力。庆幸的是,我为“马兰”这个地方、为曾经在马兰奋斗的这群人写过一些文字,这将是我创作生涯中的闪亮标记。

在创作过程中,我自己也对红色题材有了全新的认识。红色基因就在我们的骨髓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希望我的一支拙笔,能给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一些启迪——能对历史有更多的了解,能对家国情怀有更多的体会,能在心中明了真正的优质偶像。希望更多的人读一读这本书,这本书是对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补充,是对我国核工业功勋的礼赞,可以对青少年形成一种润物无声的熏陶。希望通过文字,通过这本书,我与读者成为心灵知己。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