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星星老师是在学校两个月前的科组培训会上。他站在台上,神采飞扬地分享着推广阅读的方法和带班经验。我不禁感叹:这位作家老师竟然还愿意坚守在班主任这“婆婆妈妈”的岗位上,真是不一般。星星老师像许多坚守一线的班主任一样,觉得只有贴近孩子、理解孩子,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第一次跟星星老师对话,也是在那次培训会上。他抛出问题:“作家在创作中为什么总让‘恶有恶报’?”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恶人得势,好人就没活路了。” 没想到他又追问深层原因,我想了想答道:“大概是好人天生就有惩恶扬善的使命感吧。”
现在想来,无论是作为班主任坚守教育一线的名师周其星还是在文字世界里坚守正义的作家,都在用行动诠释着这份使命感。而这种使命感,在星星老师的《我在海岛当老师》里,更是无处不在。
初到南澳岛,思考支教的意义时,星星老师写道:“答案都藏在前行的路上。路是靠人一步步走出来的。行路故难,但事在人为。”他总说自己是理想主义者,可从不耽于空想。在市级调研座谈会上,他郑重分享支教一年的五个构想:推进一线读写教育、搭建南澳与深圳的教研平台、开发海岛特色课程、邀请名家进南澳传经送宝、架起两校学术互动和教育互访的桥梁。合上书时,我忍不住感叹,原来一个人用一年时间,真的能把这么多看似 “不可能” 的事变成现实!
311 班的孩子们,从最开始读诗、抄诗,到仿写《如果之歌》,把生活里的好奇、内心的情感都写成了诗。有人在诗歌中得到认可,有人在比赛里获奖,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星星老师的诗歌读写教育,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孩子们认识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看到了文字背后的璀璨星空。在这个过程中,星星老师不断追问自己“留给我的时间不多,支教时长不到一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可以做什么?我能够做出什么?”有谁在催促他吗?没有呀。是他的使命感让他必须有所作为。面对眼前的挑战,他感叹:“然而时间飞逝,想到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的心就难以平静。”南澳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变革困难怎么办呢?他主动在教研会上分享深圳实验学校的教学经验,积极参与小学语文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议课传递科学教学观。他还开设现代诗歌读写公开课、举办讲座、开展整本书阅读示范教学、担任 “写作小能手” 培训老师,将诗教理念传递到不同学段和学校。不仅如此,他多方协调资源,促成南澳县 50 人教师团访深学习,推动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送课南澳,邀请名师专家到南澳岛讲座授课。此外,他还与南澳图书馆合作开展读诗写诗活动,策划 “七侠五义” 线上直播,全方位为南澳教育注入新活力。“毛茸茸的太阳毛茸茸的光,毛茸茸的孩子毛茸茸的诗。”诗心洋溢的星星老师,用他毛茸茸的暖烘烘的爱,轻轻裹住南澳岛这片土地,让孩子们恣意生长。
“童年,我拥有一个小小的海螺。如今,我拥有一座小小的海岛。”这或许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走出童年,星星老师在支教时到了儿时向往的大海。离开海岛,他写下了自己与这座海岛的故事。读着他的文字,我的思绪和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为他的情怀心潮澎湃,因他即将离开海岛而满是不舍,更因他与孩子的分别潸然泪下……他说:“此行感触最深的一个词——事在人为。”他因使命感而有所作为的模样,着实令人动容。那么我,我的使命又是什么呢?
作为家中老幺,我自小被姐姐们照顾得很好,直到工作后,才收获同事 “靠谱” 的评价。天地知道,老友们也知晓,我曾经闹过多少离谱事。在我心里,同事们不过是不了解我,才会这般信任我——我总盼着,能永远当个被人照顾、长不大的 “不靠谱小孩”。当同龄人在讲台上光芒四射时,我在台下一边鼓掌一边感叹:他们是如何扛住压力,做到这般从容自如的?
对比起来,我似乎过得太“舒服”了。从教第二年起,贵人相继出现,手把手带我备课、参赛。三年前,我更是 “撞” 上 “泼天的富贵”,遇见了邓蝴梅校长,邓校引着我走进诗教。治学严谨的她,总用温暖的话语鼓励我:“你做得很棒呀!”“第一次写诗教教案就这么出色!”“尊重你的想法,放手去试试吧!”鼓励式教育对我这个没长大的“宝宝”可真有用,让我凭借运气,获得了曾经不敢奢求的机会与成绩。可我始终不敢相信自己有这般实力,总觉得一切都源于 “鸿运当头”,从未想过,自己竟能成为影响他人的人。直到去年,我参加了龙岗诗教班,站在第十个教学年头的路口,我惊觉,是时候做出些改变了。
如果说参加第一批诗教培训让我初尝责任感的滋味,那么为第二批学员呈现展示课的历程,则真正让我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播诗教的使命。作为老学员,我得为新学员示范如何上好一节诗教诵读入门课。符老师三次进班听课,细致地给予我指导。第二次磨课时,我的表现糟糕透顶,错漏频出。他严肃地说:“在台上,你必须展现出最专业的一面,多余的动作和语言统统去掉。记住,你不再是小姑娘了!” 看着录像中局促不安的自己,我陷入沉思——人确实不能长久沉溺于安逸,我已有7年没有连续登上大舞台,站不稳台就显得不够专业,又怎能给区域的老师们做好示范?
我把自己的困惑告诉我的大姐姐。她说:“既要看到自己已取得的成绩,也要树立使命感,这节课,就是要向大家展示诗教该如何开展。”原来,自信方能敢为,知不足而后勇,这便是我当下的使命。幸运的是,正式展示时我超常发挥,不仅收获满堂掌声,更得到了赵志祥老师的肯定。我激动地在朋友圈写道:“我一定是今天最快乐的人,之一!”课后,符老师语重心长地叮嘱:“继续扎根诗教,以后必有作为。”这一刻,我也终于有勇气回应邓校“花十年时间研究一件事”的期许。如今,虽然我能力还有限,但我也开始敢畅想:要将诗教传播开来,让更多师生受益。今年,我走出熟悉的四 2 班,带领三年级的孩子们轻叩古诗诵读的大门。未来,我还要在传播诗教的道路上,继续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哈,这么想来,我与星星老师也算殊途同归了。仰望前辈们的身影,坚定前行,行路虽艰,但如星星老师所言:“去选择,去相信,去坚持,去成就。”
(供稿:徐华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