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聪明却孤单的孩子融入群体

郑渝川 | 2022-01-11
收藏

现在的孩子很聪明,基本上都是如此。但另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就是,不在少数的孩子却很孤单,不善于、不能交朋友,不管班上、学校、社区小区举办什么活动,基本上不想参加,参加时也没人与其组队。这类孩子谈到自己津津乐道的事情滔滔不绝,注意不到周遭他人完全不感兴趣。他们、她们经常是自己一个人玩,没有人分享欢笑或秘密。

这就是“聪明却孤单的孩子”,他们、她们希望赢得朋友,希望在公开场合赢得关注,表现得更好一些,却往往事与愿违。他们、她们更可能成为被孤立、被霸凌的对象。他们、她们不懂得识别社交信号,不太能够管理自我行为,更谈不上根据社交场景的变化而调整行为。

美国广受欢迎的育儿专家、儿童社交叫俩卡罗琳·马奎尔等人合著的《聪明却孤单的孩子:利用“执行功能训练”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一书,近日引进出版。这本书介绍了如何通过有效训练,为孩子讲授、指导、示范社交技能以及让孩子练习,继而让孩子走出孤单的方法流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比如,在进行“保持风度”为目的的练习中,就要让孩子懂得,哪怕感到一定程度的烦躁、气愤、饥饿和无聊时,举止言行也要保持礼貌得体,能够合乎规范地与他人对话。书作者建议家长与孩子合作进行相关场景的训练,讨论为什么要保持风度,其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并引导孩子从他人的视角进行观察。

书作者指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教练的角色,要学会通过提问和倾听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想当然,不要自以为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不要批评、唠叨、羞辱孩子,也不要把自己的目标强加给孩子,而应始终谨记自己是孩子的伙伴。

这本书解析了造成孩子不合群的脑科学和行为因素、行为调整的科学依据、社交技能训练的工作原理。书中加入了许多实例来揭示科学原理,令人信服。

正如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关注孩子的社交缺失,揭示脑科学和行为因素等方面的问题,要区分孩子与家长叙事逻辑的不同,要注重倾听,要耐心地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比如孩子是否是个经常闯入他人私人空间的“入侵者”、其调皮搞笑的行为是否与之年龄相符还是稍显滞后、是否逃避或很少参加课间活动和集体活动、是否说起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停不下来而没有意识去关注他人的需要、是否能够进行双向互动的对话、是否说话尖酸刻薄而无法识别他人的反感和不满。

书作者也强调了扮演孩子教练的家长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比如在日常生活展示同理心、对他人表达真诚的兴致和好奇、热情好客的语调、友好助人、乐于协作、不带有敌意地解决冲突等。某种程度上,只有家长更好地掌握基础的社交技能,包括控制情绪、观察环境、主动交往、读懂社交信号、换位思考、良好适应、根据不同沟通对象调整沟通方式,才可能较好地推动孩子尝试。

书名:《聪明却孤单的孩子:利用“执行功能训练”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作者:(美)卡罗琳·马奎尔、特蕾莎·巴克

译者:张海龙、郭霞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