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脾气背后的心理真相

郑渝川 | 2022-06-14
收藏

《我的暴脾气:易怒情绪背后的心理真相》

书名:《我的暴脾气:易怒情绪背后的心理真相》

作者:(美)罗纳德·波特-埃弗隆

译者:李佳蔚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5月 

暴脾气,就是忍不了。

有些孩子平时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少言寡语,但一旦被惹怒,就很有攻击性,对周围的同伴甚至路人拳脚相加。

也有的孩子通常不发火,而是将自己的情绪控制起来。这就是在忍。这样的孩子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忍耐别人所不能忍,但如果别人要有读心术的话,就会发现这种时候的他们(她们)心里早已经翻江倒海。终于,他们(她们)会在某一个节点,让他人猝不及防间感受其怒火,平时憋在心里的情绪被统统地发泄了出来。

还有的孩子,只要不被拿来与“别人家孩子”进行比较时,是相当温和的。但触犯了那样的忌讳,他们(她们)就会愤然爆发。

如果自家的孩子表现出暴脾气,家长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人为此深深困扰,害怕孩子终将在有一天因暴怒闯下大祸。也有人不以为然,因为这些家长很可能自己也有忍不了暴怒的时候。还有人相信孩子管理不好情绪只是年龄的问题,等到他(她)长大后就好了。

必须指出的是,暴怒、暴脾气,核心构成就是过度强烈的愤怒感。如果不能管控这样的极端化情绪,首先会让发怒者自己的健康陷入一种不可控的危险状态;其次才是因为愤怒的外在反应,引发周遭人等的连锁反应——两个或者更多的暴脾气在一起,如烈火烹油,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美国心理学家、普渡大学博士、美国国家愤怒管理协会的心理治疗师罗纳德·波特-埃弗隆在其所著的《我的暴脾气:易怒情绪背后的心理真相》一书中指出,暴脾气状态下,人们的知觉部分会出现部分甚至完全丧失,自我意识也会发生变化,更危险的是丧失行为控制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时过境迁后,人们即便看着监控录像,也绝难相信一些糟糕的事情竟然出自自己之手。

那些相信暴脾气只是特定年龄的附带特征,以及轻描淡写来评估这种情绪状态的想法,往往就是无视了其严重后果——包括但不限于严重触犯法律,比如,一些地方出现过盛怒之下的青年男女推搡甚至攻击警务人员;对他人造成伤害,这其中最可能受害的就是人们想要保护的人,因为在意,所以情绪特别浓烈,伤害性特别严重;关系破裂;不被信任,受到孤立,并因此陷入偏执、被害妄想;自弃……

《我的暴脾气:易怒情绪背后的心理真相》书中指出,人的大脑边缘,包括杏仁核、透明隔、扣带回、海马体与情绪密切相关,而前额叶等组织也具备情绪调节功能。所以,要很好地保护自己的大脑各区域,才可能保证情绪稳定。如果孩子出现易怒状况,家长可以创造条件检查孩子的大脑机制是否面临顺畅,一些功能、机制障碍可以通过药物加以缓解。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情感创伤引起了大脑损伤。通常情况下,如果家庭生活氛围处于一种高压状态,孩子会经常感受到父母的愤怒情绪。长此以往,这将对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造成重创。而其他严重的情感创伤事件对于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也会造成影响。这种情况下,要让孩子“戒”掉暴脾气,就需要首先纠正父母的行为。

毋庸讳言,而今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大,中年父母上有老,下有小,还面临着职业技能更新换代、工作机会转移丧失等威胁,所以情绪压力很大是很正常的。但父母有责任教会孩子,向孩子示范,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控制愤怒,本身可以很好地排解压力和麻烦,也避免了新的压力和麻烦产生。

《我的暴脾气:易怒情绪背后的心理真相》书中解析了六类暴怒状态,包括突发型暴怒、累积型暴怒、生存型暴怒、无力型暴怒、羞耻型暴怒、被抛弃型暴怒,分别剖析了每一类暴怒的形成机制,并分别给出了摆脱和调适的建议。

比如,突发型暴怒主要表现为愤怒来得迅速且猛烈,会让人的言行都失却控制,会被周遭人等视为行为反常、可怕而疯狂,暴怒时的行为在事后不被记得。书中提出建议,首先,我们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控制愤怒,不要自暴自弃;第二步,要放下心理防御,对自己诚实,要否认自己内心中那些安慰自己的话(否定暴怒严重性的观念),不为自己开脱或辩解,增强对暴怒的了解,竭力回忆自己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如何表现暴怒;第三步,花点时间来识别自己的暴怒模式;第四,总结成功阻止暴怒的经验所在,例如临近暴怒出现意味着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自己控制暴怒,当愤怒来临时如何处理情绪等;第五,学会在暴怒开始时控制住自己;第六,制订规避风险的计划;第七,改变自己和世界的关系,重获安全感。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