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想

郑渝川 | 2022-06-21
收藏

《倦怠心理学:为什么你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想》

书名:《倦怠心理学:为什么你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想》

作者:(美)罗伯特·博格、特里·博格

译者:侯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5月

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要做。就想躺着,不动,也不想。哪怕玩,也费精神呢……

近年来,躺平、摆烂已经反复成为热搜关键词。每到长假、小长假,很多朋友就都陷入了前述的状态——不想做饭,不想锻炼,不想逛街,电影、电视剧也没兴趣,顶多就是小视频、小游戏拿着刷一天。

新出版的《倦怠心理学:为什么你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想》一书指出,以上所述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倦怠:精疲力竭、愤世嫉俗,丧失了自我肯定感、自我效能感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倍感空虚,知道这种状态不对劲,却又无法准确找出原因所在、问题所在。有时,我们想要竭力摆脱这样的状态,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事情来祛除内心的不安。但这样的努力似乎适得其反,反而使得自己在之后更长的时间内宁可什么都不做,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没有意义。

书中援引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观点,解读别人内心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因为唯有如此,人们才可能放心在一起工作。而今,随着社交网络渐趋普及,我们看起来与他人的连接变得十分紧密,但实际上这样的虚拟连接却造成了内心的困顿,我们真实的人际关系状态变得十分糟糕。

躺平、摆烂的状态,如果不加重视,会更为频繁地出现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也就是说,如果认定自己的努力没有意义,愿意接受“躺平”,也并不担心“摆烂”,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会使之丧失奋发进取的基本动能。

《倦怠心理学:为什么你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想》这本书认为,倦怠并非无法可解。我们首先需要感知确认结果、状态。尽管结果很可能是不令我们我们满意的,但我们可以借助直面结果,重新相对客观、平和地加以看待。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寻求必要的倾诉支持,并切实进行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自我安慰。我们应当意识到,之所以我们会躺平,甚至陷入“摆烂”,往往是因为我们错误地界定了结果,或者说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从而使得过程结束以后,我们会简单地得出结论,认为自己的努力尽皆失败,甚至对个人价值产生怀疑。

实际上,我们人生旅途中不可能事事如愿,并不能每件事都能达到最完美的目标,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断言说我们的努力没有意义。进取的过程中,每一分努力都会产生复杂的影响,加深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促使我们对于问题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掌握许许多多难以直接量化的细小诀窍。

自我关怀有必要从关照自己的身体开始,包括体育锻炼、膳食合理、改善睡眠和补充水分等来实现。这其中,体育锻炼不仅最终可以增进健康水平,而且最重要的是改善情绪状态。合理膳食要避免吃具有高热量但缺乏或仅含少量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商品,这里指的就是那些美味、高糖或高盐却缺乏营养的食物;要保证维生素的摄取,却不能仅仅靠维生素补充剂,而应当确保自己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此外要保证纤维的摄入,确保肠道健康运转。在谈到改善睡眠时,:《倦怠心理学:为什么你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想》这本书指出,我们要确保床只被用来睡觉,而不要在床上长时间地玩手机或看视频,由此可以极大地减少失眠的概率。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因为压力很大,因而用成瘾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喝醉、暴饮暴食、赌博、麻醉品等)来“躺平”,这非但不能带来愉悦的心情,其实会导致自己对行为失去基本的控制。

《倦怠心理学:为什么你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想》这本书还提醒说,我们要走出并避免更多地陷入倦怠,就要小心内卷。内卷其实就是透支自己的注意力、精力以及物质资源,这样的透支越多,就会让我们日常觉得越力不从心。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