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真实做自己,是刷剧、短视频的锅吗?

郑渝川 | 2022-08-08
收藏

用中国网民的话来说,史蒂夫·帕弗利纳是美国个人成长领域最红的网红。他是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计算机、数学双学位学士,曾经营游戏公司,然后转向个人成长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史蒂夫·帕弗利纳建立了一家个人成长网站,在网站上,累计分享了700多篇原创文章,内容涵盖效率、关系、心灵等主题。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聪明人的个人成长》,展现了史蒂夫·帕弗利纳不同于一般“心灵鸡汤”作者的思考能力。这本书用结构化的思维模式,解析了个人成长最重要的七项原则,并就个人成长最重要的六大领域阐述了转变、成长的方法。

书中所述的个人成长七项原则,有真实、爱、能量、一体、主导、勇气、清醒自主。各项原则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又有各自的构成要素。在笔者看来,最为重要的其实就是真实原则。

自己被麻醉,总能找到“背锅侠”

真实原则,说到底就是要认识自己,接纳现实,真实而非回避地面对问题。社交网络诞生以前,所谓文艺、娱乐,其实就是用来麻醉自己的——现实苦难有时会压迫得人的内心几近崩溃,自我感觉透不过气,翻不过身,文艺、娱乐的麻醉作用不能说全然是有害的。但问题就是,我们其实并不擅长区分有效运用麻醉作用,与沉溺于文艺、娱乐,以及而今的社交网络之中,让自己的意志、斗志、精神全然被浸透的严重麻醉。

经常会有人指出,刷剧、游戏、短视频,几乎毁了现在的年轻人。这种话放在二十年前,就是港片,再往前就是琼瑶剧——一个人,很多人被“麻醉”,最关键的问题其实并不在于文艺、娱乐、社交网络中的某一种,而是我们很容易因为这样的消遣而进入一个非真实的认知状态中,注意力、关注点、情绪几乎被整体转移。

回避真实,否认问题的存在,会让自己不自觉地沉浸于谎言之中。要摆脱基于谎言的错误、荒谬,抑或伴生着持续不安、自责、愧疚。

要摆脱这种糟糕甚至是持续糟糕的状态,首先需要完成对自我的洞察:究竟需要什么。

其次,要基于自身经历获得经验,判断真实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1. 通过直觉、思考,让自己的心智地图与现实世界进行匹配,逐渐提高这种匹配的准确度。

第四,洞察自己的真实状况,真切地接纳现有的这一切。《聪明人的个人成长》书中说,我们不妨看看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健康,是不是强壮?如果我们的身体很不健康,肌肉松弛,而且很虚弱,我们很容易得出原因,比如是不是跟自己现有的生活习惯相关,这会导致未来发生什么,我们乐于接受那样的结局吗?

第五,更深入地理解自我,完成水平更高的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的强项、弱点、天赋、知识、偏好、行为依赖、欲望、情绪、本能、习惯以及内心状态的了解。

不能真实做自己,究竟是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往往难以达到真实自我?一种情况是媒体等社会信息源的影响。媒体、广告商,乃至众多的自媒体都在散播消费主义,很少提及过度消费、负债消费、超前消费等消费方式的弊端,而是以乐观的语调鼓励各式各样的消费尝试。《聪明人的个人成长》书中也谈到了这一点,指出沉浸于各类社会信息源提供的信息,很可能让我们的心智地图变得越来越脱离现实,因而我们应当保持必要的直接体验,而不能总是借助于媒体信息来获得快乐。

另一种情况就是,社会、人际环境的影响。这也是社会心理学所指的社会同化。而且在这样的同化过程中,我们会因为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宗教等因素逐渐接纳一些本不合理的要素、观念、做法——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中年以后,逐渐变成了曾经的那个自己所厌恶的对象。

第三种情况是,我们会有错误的信念,甚至执念,难以摆脱。

第四种情况,与前面三种情况多少有些交集,那就是情绪干扰。正如《聪明人的个人成长》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强烈的情绪往往会削弱我们准确洞察现实的能力,无论是恐惧、愤怒、悲伤、羞愧、沮丧、压抑,还是孤独等情况因素。另一方面,非但悲观情绪会导致我们出错,积极情绪可能因导致过分乐观,而做出不合理的冒险行为。

《聪明人的个人成长》书中还谈到了成瘾行为、心智不成熟、拥抱次要收益(短期利益)等因素导致的自我欺骗。

s34272731

书名:《聪明人的个人成长》

作者:(美)史蒂夫·帕弗利纳

译者:一炜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