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甜蜜蜜》是最好的华语爱情片?

郑渝川 | 2022-10-08
收藏

作为电影工业重镇的香港,除了盛产各种应时的商业片,还擅长出产文艺片。当然,文艺片的划分方式,本身与剧情片、商业片就是不一样的,所以也不乏商业化的文艺片——但跨越两个甚至三个类别,又要同时赢得口碑和票房,还能得奖,就不大容易了。

《甜蜜蜜》是典型的港式文艺片。陈可辛讲故事的方式,与王家卫不一样,跟张艺谋的区别也很大,又或者说,他们的电影理念存在显著的区别。

《甜蜜蜜》中,黎明骑自行车载着张曼玉的画面,已经被剪入香港电影史视觉的组图体系。其实,黎明在片中所表现出的木讷——在黎明的歌迷看来,那种状态恰恰是生活化的纯真(可以就势转化为冷峻、酷,也可以是心灰意懒式的空灵,还可以是萌),以及张曼玉的精明,曾志伟的油滑,与他们三人本来的特质颇为相合。

360截图20221007164042536

这三个人合作主演的电影只此一部(合作过参演的电影还有慈善电影《豪门夜宴》),大概也是因为特质存在“不搭”,但陈可辛将之很好地组合了起来。黎明主演或参演电影比较成功的个例,大抵也要与《甜蜜蜜》里所展现的这种特质相合。相较而言,当他违背这种特质,出演花花公子式的人物(例如《情迷大话王》里的OK赖),就给人很违和的感觉——类似的特质相合或相悖,也会出现在《大只佬》之前的刘德华身上。刘德华也不适合出演“油腻”的角色,你能想象《整蛊专家》里刘德华和周星驰的角色进行对调吗?

香港影坛中,类似于黎明、刘德华、周润发这样的偶像特征或者其他类型特质过于明显的演员相当多,而能完成类似于郭富城、梁朝伟那样的特质丰富或转变的个例很少。而张曼玉,以及梁家辉、刘青云,可能是香港甚至整个华语电影圈内,少见能够自如驾驭、散发各种特质,毫不违和地出演各类型角色的顶级演员。

知名影评人木卫二在影评集《非必要清单》书中,专门谈到了电影《甜蜜蜜》。爱情电影很容易打动观众,但正如书中所说,“很多电影热衷于制造爱情的天使与魔鬼。为爱情牺牲,粉身碎骨的女神;被爱情击垮,玩弄一切的恶棍。不然就是从天使堕落为魔鬼,又或者告诉你,浪子也有一腔真爱”,这就使得爱情电影陷入了过去某些类型电影的窠臼,即脸谱化。

“浪子也有一腔真爱”,其实也就是刘德华45岁以前出演的很多部黑帮爱情片中,主角的唯一特征,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华仔本人那时候根本得不到电影奖项,而执导《全职杀手》的杜琪峰也习惯性地延续了上述特征,而没有拿出调教任达华甚至林雪的耐心。

这也就是一些电影以文艺片面目亮相,贯穿爱情的主线,但观众根本没办法耐心看完,因为爱情被描写得过于程式化,角色过于脸谱化,或者过于脱离生活现实。

《甜蜜蜜》示范了如何用电影诠释爱情。是的,不必是浪子,也可以真爱。但无论是不是浪子,真爱在这个剧烈转向的大时代,都容易沉寂。书中说,“《甜蜜蜜》中的人物,充满各式各样的不完美,或者说缺点。缺憾与不足,变成了这部爱情电影的天然注脚,它好像一直缺少点什么,没有大家喜闻乐见的过程与结局。”而男女主演的出演,也很好地以生活化的方式,极力让观众相信这就是真的爱情。

“《甜蜜蜜》硬生生地靠剧中台词、靠张曼玉的巅峰演技,还有根植于香港回归前的社会背景的人物化学反应,带出了欲语泪先流的情感境界。他们的诸多努力、懦弱、冲动和勇敢,为人生,为命运,为爱情的出走与逃离,都是为了过上一种更好的生活——即便他们并不清楚,距离这种生活还有多远的距离,多久的时间……”

也就是说,《甜蜜蜜》的爱情剧情,背后隐藏着90年代香港居民的彷徨、感怀以及某种期待。爱情与梦想,是电影的真正主题,而这都会随着人的漂泊迁徙,会因为人的种种际遇而嬗变,人有时越挫越勇,有时远遁他乡。“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跟《甜蜜蜜》一样好的华语爱情电影,依然没有出现”。

《非必要清单》书中列出了书作者出生的1984年,到2019年之间,每一年一部电影,从《黄土地》到《星际穿越》,从《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到《春光乍泄》,从《我的温尼伯》到《点球成金》。在36篇的观影随感中,书作者时而沉醉其间,细细地为读者解析电影的色彩、情节、台词、人物形象,时而抽离其中,转而探讨影人趣事,回望时代转向,让人掩卷沉思,并不时喟叹。

s34293623

书名:《非必要清单》

作者:木卫二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2年9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