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不是理性计算

2022-10-19
收藏

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昊力在其所著的《信任的本质:基于行为与神经实验的研究》一书中,运用实验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最新的脑科学刺激技术,回归检验了在信任实验中委托人的信任度和代理人的可信任度,及其与风险偏好、社会偏好之间的相关联系,揭示了信任与大脑神经皮质区域的神经活动之间的因果联系。

信任问题,是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因素,或者说基本变量。按照经济学家的测量,通货膨胀率与信任程度呈反比关系。信任也可以解释在一个经济体(国家)之中,一些地方的政府会比其他地区的政府更有效率,金融发育更为健全,能够更好地供给公共品。不仅如此,当信任缺失时,将很可能同时诱生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至于在企业中,信任的意义更为重要,能够非常有效地促成合作,降低组织内的合作成本、信息传递效率损失,降低内部寻租,还将促成员工之间、员工与组织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

传统意义上对于信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案例分析层面。而当脑神经科学的相关测量技术手段,则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研究方式。也就是说,此前学者们基于主观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神经科学实验,对神经元活动状况进行观测。

《信任的本质:基于行为与神经实验的研究》一书指出,通过行为实验发现,信任决策不能用人的风险偏好来解释,相关性并不明显;而借助神经科学实验,则可以发现,升高人类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的神经元活动,能够积极影响人的风险偏好,让人更加保守。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脑区被认为与人类的“自利冲动控制”功能相关,说明改变大脑皮层涉及理性运算相关脑区的神经元活动,能够影响风险投资倾向,但不能改变信任行为。

正如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这项研究证伪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设意义上对于信任是自利的理性计算行为的观点。

同样,借助行为实验和神经实验得以揭示,人的可信任行为与个体行为偏好“利他偏好”、互惠偏好密切相关。书中指出,提高大脑腹内侧前额叶皮质的神经活性,可以提高被试的利他偏好程度,从而影响人们的可信任返还行为。这也使得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经常开展的信任博弈得以自圆其说。

根据行为实验和脑科学实验,人的信任水平相当稳定,并不会因为某项偏好,比如利他偏好、不公平厌恶偏好、背叛规避偏好等,就予以改变。当然,更可能的因素在于人的信任水平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信任的本质:基于行为与神经实验的研究》

书名:《信任的本质:基于行为与神经实验的研究》

作者:郑昊力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9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