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这非但是古人的感叹,身处竞争时代,我们很多时候会感叹难以获得知己,还有很多情况下不能、不敢与他人交心。
其实,2000多年前,万章就向他的老师孟子提出过这个问题:“敢问交际何心也?”交际,指的是与人交往。万章这样问,显然是因为交往中遭遇了这方面的困惑。孟子的回答是“恭也”。这就是与人交往中,要保持恭敬之心。
其实,孔子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就是说,君子只要认真对待所做的事情,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礼的规定,那么可以跟天下人就以兄弟相处。反过来说,之所以很少有人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就是因为彼此都不能“恭而有礼”。
新出版的《人生的底气》一书指出,孔子和孟子之所以强调与人交往“恭敬”,而不是亲密无间,就是因为人与人的交往,哪怕是知己,也需要有界限感。如果忘记了这个基本点,就很容易让一时的密友产生隔阂,甚至反目成仇。
《人生的底气》这本书是对中国古典儒学经典《孟子》的通俗化解读,书作者选择了与我们的日常最切近的内容,针对当代人工作、生活、社会交际、人生发展中经常遭遇的迷惑、疑问,引入《孟子》中的经典篇章、语句加以阐释,从初心、人生节奏、选择、交友、反思、善念、成长方向七个方面,为读者讲解修身、为人的智慧,这既能让读者借此获得心灵安顿,而且也将因此找到应对纷繁世事、洞悉解局奥秘的答案。
为什么读《孟子》可以推导出《人生的底气》?书作者在序言中谈到,孟子在战国这样一个讲求兼并、激战、权谋的时代仍然游说仁政,也仍然毫无困窘,就是因为孟子以及儒家其他代表人物并没有像其他门派的思想家那样高度理想化,孟子等人的观念才是高度人性化和实际化的,他们认为老百姓并不会像墨子要求的那样无私、不会像杨朱说的那样自私、更不会像法家设想的那样懦弱无能,而是有人性、会思考、离不开保护、离不开物质财富但同时需要礼仪教化的人——所以,孟子有底气在霸权时代推销仁政,他的理论、观念都能完全自洽。如书作者所说,孟子坚定地相信人性本善,世间好人更多,他意识到世间不完美,所以像孔子那样四处游说,希望能够对乱世有所改变,而这就是儒者的道义所在。
正如书中所谈到的,孟子的底气,就在于他不忘初心,他感觉到自己有一股内心的力量在驱动自己前行,所以无畏艰险,这也可以很好地启发中国的家庭教育。很多家长耳提面命,苦口婆心,孩子就是学不进去,其实首先要让孩子找到自己愿意信服的理想,自己愿意为之努力的目标,才会让孩子“自带发动机”。
当然,无论是成长中的孩子对于父母以及身边其他人,还有基于影视、文学作品的生活观察,都不免对理想、现实等产生困惑——他们、她们即便还没有经历,也肯定能够观察到,年轻人在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大多是朝气蓬勃的,满怀理想,希望能干一番事业,但随着时间流逝,却很容易变得世俗,谈论的也是怎样“上升”、赚钱。其实,孟子当初就曾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这也就是说并不是排斥、否定人的生存需要,我们不必因为自己的平凡生活而生发不必要的牢骚、不满。但是,我们的生活、生存不能陷落到苟且偷生,对于公道大义也不管不顾的层次,即“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宁可“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并不是说要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一个人只有把良善、本心放在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位置,才可能在利益考量和选择中不首先偏向短视的一方、物欲的一方,变得更加公正、更加豁达。有意思的是,当我们真能如此实现时,其实反倒更容易经营好自己的事业。
《人生的底气》书中还提到,孟子与学生彭更对话。彭更问:“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的回答是:“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彭更问的是,读书人从这个诸侯国去往别的诸侯国,随从车辆很多,感觉有些过分。而孟子的回答是,不符合道义的一碗饭也不能要,而合乎道义的,哪怕是舜从尧那里接受了天下,也是不过分的。《孟子》原文中,孟子还谈到了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就是要为他人带来有意义的改变,当然最理想的就是为天下人都创造价值。
书名:《人生的底气》
作者:樊登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