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起打球,赢球或者输球,往往都会有一个都很自然地将手搭在另一个的肩上。女孩子手拉手,手挽手在校园里漫步。这是很自然的场景,毫不怪异。
但是同样的事情,而今越来越难以出现在成年人身上,无论是男女之间,还是同样性别的人之间。商务礼仪中的握手,往往也只是浅浅一握。我们似乎越来越排斥爱人之间、亲子之间以外的身体接触(亲子之间的身体接触也有很多规则和禁忌)。
新出版的《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一书,开篇就援引了触觉研究专家马丁·格伦瓦尔德的观点认为,现代从根本上就是一个身体缺失的时代。我们担心自己被伤害,所以首先解决的就是避免身体触碰。
正如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现代社会的形成,最初带来了人际空间的高度逼仄,使得人与人不得不擦肩而过,不得不尴尬地紧靠一起。再加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人的精神高压,所以我们就不可避免开始封闭自己,与外界划分界限,这其实是为了感受自己的存在。
所以,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金钱,尤其是足够的金钱才可能买来创造距离的空间。我们以购买力实现与他人的疏离。这是一个很具反讽意味的转变:当初,我们的长辈、祖辈告别乡村、小城镇,正是因为故乡人口稀疏,从而带来的谋生机会很少。他们、她们当初期望在城市里获得工作,还要收获友谊。但最终,他们、她们,以及我们,都自然而然地通过空间距离来维系基本的安全,基本的心理平衡。
麻省理工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一项对比研究表明,在生活空间特别大的北美和欧洲,人们的恐惧感比其他任何的人都要强烈。人们哪怕是孩子也逐渐将皮肤接触当做挑衅。尽管科学家研究指出,触摸对于所有维系生命的因素都有促进作用,包括早产婴儿的发育,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记忆恢复以及免疫系统的加强;而对于一般的人而言,善意的触摸可以缓解恐惧感,使得呼吸更加平稳,骨骼肌也会更放松。
《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这本书指出,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今天的很多人,在性的问题上表现出颇为随意的态度,与其他人发展的其他联系也更愿意在网上实现,并不乐于接受现实生活中的亲密、贴心。或许只有喜剧电影《触不可及》里所呈现的那样,当代人只有到了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接受他人的身体接触以此维系基本生存。
老龄化社会、单身社会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较难逆转的社会现象。物理上、身体上的距离,再加上心理距离,使得孤独带有空前的危险性。很多人即便有孩子,分开居住,通过电子屏幕来保持联系并致以相互问候,并不能带来足够的抚慰。我们渐渐习惯于远程办公,不与其他人发生纠葛。
只是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直以来并没有保持足够的警惕,直到更加强大的人工智能问世,我们在社会存在的空间,我们的职业机会看上去会被ChatGPT们替代,这形同将我们进一步放逐,进一步强化我们的孤独存在,我们才更加不安。
书名:《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
作者:(德)伊丽莎白·冯·塔登
译者:顾牧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