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文学和艺术?

郑渝川 | 2023-05-08
收藏

文学的意义是什么?

这要从文学的产生说起。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猜测,文学冲动早在被用来记录最早的人类表达的书面语言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这也只是猜测。

其实,哪怕是当代人,哪怕是此前完全没有经过文学训练、未曾形成阅读和写作习惯的很多人,也会在旅行途中,会在独处之时,会在人生遭遇到很多困境之时,会在回顾往昔触发强烈情绪时,产生确认、定义自我的需要。这种心理的群体化表现、转化,就是文学冲动。无论是我国古代的《诗经》、早期的民歌,还是诸如《吉尔伽美什》为代表的其他早期文明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理解为文学冲动的产物,借此构建个体或群体、族群的文化身份。

文明的发展演进,也依然给诗歌、诗人保留了空间。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由是,借由诗歌,可以跨越时空来检视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拥有的类似情感。事实上,古罗马女诗人萨福创作的很多诗歌,就是以爱恋中的愉悦和痛苦为主题,这在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引发了很多诗人的仿效,而在现代音乐工业诞生后,流行歌曲最常见的主题也就是在于此。

北京大学出版社近日引进出版了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人文学通识百科全书《艺术:让人成为人——人文学通识》的第11版。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文学之于当代人的价值意义所在,挖掘叙述了人文学主要学科如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的内容和意涵,并由此展开讨论信仰、幸福、死亡、道德、自然、自由和爱等人文学主题。全书文字晓畅明了,视角多元,观点温和但不乏犀利、新锐的一面,分析精到。

《艺术:让人成为人——人文学通识》这本书指出,古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现代以来的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以爱恋中的愉悦和痛苦为主题的诗歌、歌曲大行其道的三个时期,也正是女性权利得到了相对意义积极实现和保障的时期。

如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古代中国、印度、日本的文学传统都可以追溯到荷马之前,这意味着讲故事是与人的交流能力同时发展的。再加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传统,与神话、寓言故事、民间传说融合,就形成了多个相对的独立发展的小说策源地。

但小说真正的成形,其实都是都市化的产物——中国元明时期的话本小说最终固定下来,有赖于商品经济的发达、繁荣城市的发展,也就是因此形成了小说作为文化商品的稳定消费群体及其购买力。近代的英国、法国等国家,小说、小说家的蜂拥涌现,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是一致的,虽然前者(作品)的基调往往是对后者的批判,但后者其实是前者的产生基础。

那么,回到一个基本的问题,为什么到了21世纪,我们依然要让孩子学习文学、艺术,我们作为成年人也如此依恋音乐、戏剧、舞蹈、电影?为什么被看上去没有标准答案、统一回答的一些价值命题,也就是这本书讨论的那些人文学主题,如信仰、幸福、道德、自然等,我们不可能事实性地远离、回避?

《艺术:让人成为人——人文学通识》这本书指出,人文学中的文学和艺术,其实都旨在培育并给予人以审美愉悦。“美会激发人们内心一种不言自明的幸福感”。通过审美,我们获得的将不仅仅是更高的审美品位,还是就是实现内心平静的能力,增添自我欣赏和欣赏外界、与外界和谐相处的自觉,具备寻找美的自觉的意识。

文学、艺术等人文学内容,如书中所说,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会飞速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时代,仍然具备思考的自觉、能力与视角。伟大的文学作品,让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自己的过去,还能切身体验到那些生活在过去的人们的困扰和斗争,并且对类似的问题在现今社会的体现形成新的认识。“人文学让我们拥有不止一种生命体验:此时此刻的和过去的”。

文学、艺术以及基于其之上的哲学,会使得我们在理性状态下也拥有共情能力。虽然理性往往被看成是与感性、共情对立的价值方式,但理性本身是可以在批判性思考状态下,兼容共情心,这种状况下发展和延续的共情心相对而言更为稳定,也更具开放姿态。

s34492715

书名:《艺术:让人成为人——人文学通识》(第11版)

作者:(美)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

译者:郭峰、张萌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5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