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之光,爱的文学表达

QQ截图20201224191900.jpg

魏晓曦

《相遇,白桦树》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之前我出版的大部分作品是童话和小说。这本散文集汇集了我最近几年创作的一些原创散文篇目,题材多为小兴安岭的童年生活回忆。我热爱植物,热爱家乡的绿植,热爱童年家乡里繁盛的绿植。我无法用手去触碰到它们旺盛的生命力,但是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心可以,我喜欢在回忆里去看去听去感受。白桦树是我格外喜欢的一种树,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穿梭在白桦林,和它们一起感受“光合作用”。草木之光是一种恬静、朴素的美,在我离开家乡若干年以后,我发现它们的样子已经雕刻在我的生命里,我们之间始终很近,又很远。

QQ截图20201224191908.jpg

儿童哲学视角

作为小兴安岭的林区人,一个从大森林里走出来的孩子,我希望能够把小兴安岭伊春的自然风貌、人情风俗通过笔端传递给更多的小读者。从外在的角度来说,我期待着有更多的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小兴安岭的土地,认识在那片黑土地上生长的白桦树,邂逅那些冬日里已不会再现的伐木工人,知晓那一块块被称之为北沉香的“松明子”以及隐藏在河水深处的“鱼捂子”,当然,还可以去感受森林深处树洞里的秘密……我相信会有很多的城市读者会在这本书里捕捉到新奇、美好的自然元素。从内在的角度来说,我在这本散文的书写里,更为关注儿童哲学的角度,关注儿童的哲学思想。在《燕巢》、《雨靴里的花》、《提线木偶》、《小小牧羊人》等多个篇目的作品中,我把孩童看似简单却富有深意的思考角度重新给予文学艺术构建。儿童独有的对生活中自然事物的本能反应无论是持有探索的欲望,还是私享的快乐,我都小心翼翼地做以捕捉和放大,那些已然消失或即将消失在童年视野里的诸多自然的美好、情感的美好、成长的美好,因重新再现的感知而变得更为细碎、丰富而深刻。

我喜欢瑞士作家舒比格的作品,他在他的代表作《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本书里呈现了很多儿童哲学视角的疑问,非常有意思:比如我们是谁?世界是什么?为什么世界上有很多奇怪的动物种类?为什么所有的东西都往下掉,地球呢,也会往下掉吗?很多疑问的问题完全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哲学视角,和聂鲁达的《疑问集》有异曲同工的妙趣。他还写过一本书,叫《爸爸妈妈我和她》,写的是一家人的生活,其中有一个章节带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它的核心主题是讲生命的。但在开篇,作者并没有讲到如此厚重的话题,而是以一家人玩手影戏开始:妹妹安妮扮演胖公主,妈妈是被胖公主吃掉的奶油面包,主人公“我”则扮演一个陌生人,爸爸是扮演一匹马,爸爸会用手影做出马头的形象。作家描述了手影家庭游戏很有趣味的一些场景。原文这样写的:不管影子是长是短,它都是和脚连在一起,先决条件当然是你必须站着或者正在走路,而且它总是到哪儿都跟着你,晚上,在黑暗中,影子就是夜,夜就是影子。接下来,切入有关生命的主题——奶奶生病住院了,身体里到处是黑暗,只有在身体上方,人可以往外看。

一个生命主题的故事,以手影戏为开篇引入,一个轻松活泼的视觉,切开的是一个宏大而厚重的篇章,作品在舒缓的节奏里慢慢呈现出内核的生命主题。

当然,舒比格在其跳跃式的文字里蕴藏着绚烂的幻想和深邃的思想,这是我极其崇尚的创作角度和艺术风格。我始终认为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无论哪一种文体,都需要蹲下来与儿童对话,与儿童真正意义的对话,从心理学的角度去体验儿童的悲喜。任何一个儿童都有着完善而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角度,同一个世界在不同的读者心中会呈现不同的物质风貌和精神风貌。作为儿童文学写作者,倾尽全力去亲近儿童的素朴思维和智慧语言,认同儿童独特的哲学观,艺术地呈现儿童精神原貌,将会更好地达成读者的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在我的这本散文集里《提线木偶》和《小小牧羊人》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儿童探寻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的哲学范畴的潜在意愿。

生命的诗意书写

设计大师保罗·兰德曾讲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着若干的美学意义。于写作者而言,对作品充分的题材梳理,风格梳理,赋予它们恰好的艺术表达形式,精于细节,重于审美,想必是最极致的使命与追求。

我非常喜欢散文这种体裁,同时也非常喜欢诗歌。源于散文与诗歌在艺术审美的角度有着一定共性的美学意义。我有一个自己的诗歌本,会随时把看到的喜欢的诗句以及创作的诗句记录下来。因为我始终认为诗歌的语言是所有文体中最奢侈的语言,优秀的散文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诗性。克罗奇在他的美学观点中也曾对诗与散文做出深入的美学诠释:诗是情感的语言,散文是理智的语言,但理智就其有具体性和实在性而言,仍然是情感,所以一切散文皆俱备诗的情感与韵味,诗可离开散文,散文却不可离诗。

虽然读者的阅读视觉感知会与经验、习惯、本能、文化和想象力相关,但是第一时间捕捉到散文的韵味之美,散文的情感之美,已然是非常愉悦的文本与读者互动的体验。若在散文中赋予一定诗的韵味,二者在无形中融合,便会形成作品体裁艺术互补和艺术交融的特色风格。非常荣幸,我也读到了这套书里其他一些作家的作品,很多内容里我都能够感受到散文与诗歌琴瑟和鸣的融合文学艺术呈现。作家为那些自然界极其幼小的生命价值赋予了最高的艺术礼赞,为那一份份珍贵的生命情感给予了极深刻的哲学阐释。想必最诗意的栖居将会唤醒孩子对美的追求,对自然的探索。

精神的引领与传递

儿童文学写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可谓儿童精神的引领者。从创作角度来说,作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关键,也是根本。儿童文学写作者于孩子而言,是一个特殊的角色,他的视野、思想深度与质感决定了其作品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引领。“当你为一个孩子朗读的时候,当你把一本书放进一个孩子手里的时候,你正在为那个孩子开启一扇打开生活全然不同的大门。你,是一个灵魂的唤醒者。”美国作家鲍拉福克斯在《关于儿童文学的想象思考》中曾这样阐述。为此,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引领孩子走向阳光、积极、乐观的世界,为孩子传递更多的生活美好。

我们的时代在发生改变,人工智能正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崭露头角,无数的小读者生活在数字技术全覆盖的时代里,“合成制造”的所谓艺术正在通过模拟、复制的方式衍生出更多的文学艺术作品。作为一名写作者,一个出版工作者,我们有使命去引领孩子汲取真正的文学力量、艺术能量。因为真正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学艺术作品一定是融合了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真正的创作是以生命体验为注脚的浓缩艺术表达。

每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的阅读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独到的见解与联想,在孩子接纳不同作品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生思维方式的碰撞、观点理念的碰撞、文学表述方式的碰撞。在他们看似简单的,看似小小的世界,实际上却在无形地构建着一个庞大的阅读体系。

综合来讲,我崇尚儿童文学创作中独特的哲学视角,美学的渗透以及精神的引领。儿童文学是情感的艺术,爱的艺术,也是生命的艺术,在如此宏大的背景里,让孩子能够在真实的生活里感受到文学,亲近文学,不在于他是否要写好作文,是否要当一个作家,而在于他能够在儿童文学的阅读范畴中,找到真实的自我和期待的自我,在于他是否汲取了精神力量的朝气蓬勃,是否走进了生命的无限广阔。

 


相关报道
加载更多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