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青:吾友海歌

因书结缘

海歌和我三百年前是一家,小我三岁,我俩是很要好的朋友,这份情谊是在合作编书时结下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从南师大政教系毕业,在一所中学教高中政治,几年以后调入教育主管部门,从事教研和管理工作。从1990年开始,我应省内多家出版社之邀参与中小学生思想教育读物的编写。

我和时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周海歌的合作始于2003年,第一本书是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永结同心——领袖和人民心连心》。接着,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而编写的《小平您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民族的胜利》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其中《小平您好》一书成为2004年全国少儿类十大畅销书之一。彼时我就耳闻,在这本书之前,海歌责编的另一本书《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与预防艾滋病读本》也是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海歌在选题策划、编排装帧,特别是在推广发行上下了不小功夫。2004年4月,当他得知全国爱滋病防治会议在京召开,当即携带几大箱样书只身飞往会场,会议代表人手一册,该书迅速风靡全国,至今经久不衰,印数早已超过千万,在江苏出版界堪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标杆。谈及此事,海歌难忘登机前样书托运超重的尴尬和巧遇省出版局一帮同行者分担解围时的庆幸,而我对他的敬业和拼命三郎的印象也越发清晰。

2005年11月的一个下午,海歌急匆匆来到我家,告知我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将随“神六”事迹报告团来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凤凰传媒集团拟共同编写《飞向太空——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一书,既作为全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读物,也作为我省赠送航天员的礼物之一,并邀请我担任该书的总撰稿。起初我有所迟疑,因我本人航天知识匮乏,但想着和海歌合作还是有信心的。当晚我与海歌一同策划书稿编写,耗费大半夜时间,确定了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大纲小目。我们一致认为,此书应秉持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文字力求准确、优美、简练,除正文外,再配以航天知识库、趣味小问答。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决定,先讲“船”(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再讲“史”(从远古飞天梦到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最后聚焦“人”(中国航天人和江苏儿女的贡献),并以《“神六”巡天河》《飞天美梦圆》《热血铸丰碑》三个标题冠之。经过一个个昼夜的连续奋战,书稿一气呵成。该书面市后很受欢迎,我的作者样书都被朋友要走了,颇有洛阳纸贵的味道。12月中旬,“神六”先进事迹报告团如约来到江苏,此书赠送到了航天员手上。海歌参与了接待工作,并为报告团成员拍摄了大量精彩的照片,记录下航天英雄和科学家的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临别时赠送每人一本相册留念。事后他向我描述了活动的盛况,那张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此书上签名并与海歌愉快交谈的照片,就此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在合作编书的历程中,我们深切地意识到,以图书为载体向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成长教育乃是一个系统工程。故而,设想构建一个完备的书系,由重大纪念活动专题教育和常规节点教育两个部分构成。彼时出版社的主要领导、有关专家与我们也“不谋而合”。那是2005年的盛夏,在湖南路与云南路交叉口的凤凰台酒店,我俩夜以继日苦干了两个通宵,不仅策划拿出了“祖国在我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书系”出版方案的初稿,还完成了从2006年到2010年计划出版的七本重大纪念活动专题教育图书的书名、梗概和篇章结构等。第三天的凌晨,当我们在电脑上敲完最后一个字符时,窗外远处已经依稀可见紫金山的轮廓了。方案在初稿基础上,由社领导主持经反复讨论定稿,按照有关程序上报国家新闻出版署,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子规划之五“未成年人读物出版规划”首项。在与海歌具体操刀的过程中,令我惊讶的是美术专业出身的海歌,不仅具有捕捉思想教育热点的敏锐眼光,其文字和理论功底似乎也不逊于我这个学文的。五年之后,《中国新闻出版报》刊发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的署名文章,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出版成果,对“祖国在我心”系列图书重点表彰。文中写道:“江苏美术出版社的《祖国在我心》,通过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华文明、民族精神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其内容生动、通俗易懂,符合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应该说,《祖国在我心》书系的成功是领导专家群策群力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海歌和我作为最初和主要策划者更感到欣慰。

一度时期,我作为主编或主要作者、海歌作为策划或责任编辑的“黄金搭档”,共同完成的青少年思想教育图书在全省中小学生中颇受欢迎,在业内较有影响。我们时常共同出现在有关场合或会议上。有一次,省里组织青少年图书选题讨论,新闻出版局的一位副局长在会场上看到海歌没见着我,竟然脱口而出“怎么周老师没来”。

在合作编书的日子里,我和海歌彼此信任、配合默契,一心干活是习惯,加班加点是常态,工作便餐少不了,却从没有吃过一次闲饭、端过一回酒杯,甚至业余时间所想之事、所聊之天和所干之活都与编书有关。记得2002年我获取驾照后跑的首次长途,便是我俩驱车三百多公里当日往返,前往淮安刘老庄,为编写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民族的胜利》一书,搜集资料并现场拍摄图片。2007年我孩子结婚,海歌拿出设计图书封面的劲头设计的婚礼请柬,时至今日还有朋友珍藏着。海歌大舅子的著作即将付梓,我俩帮着琢磨书名,最终定为“岁月涛声”,可谓画龙点睛,让作者一直难以忘怀。

不辱使命

我和海歌合作持续了四五年,后来我调去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关注更多的轨道交通职业教育和铁路历史文化的研究;海歌进入社领导班子后工作重点放到江苏美术出版的大局上,我们很难再有更多的精力专题探究青少年思想教育某个方面的“一城一池”。缘于都是“工作狂”的性格,我俩的联系骤然减少,但我有所耳闻,海歌以其宽厚的专业基础,在更广阔的领域里作出了更加突出的成绩。

海歌乃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从小受到六朝古都厚重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哺育和熏陶。恢复高考时,已经在工厂当了三年钳工的海歌选择报考美术专业。那年头设置美术专业的院校屈指可数,而“金榜题名”的美术考生少之又少,1979年海歌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即现今的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198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徐州玻璃厂从事了两年的产品设计,后调入江苏省新闻出版学校从事10年教学工作。关于在出版学校的工作,海歌过去很少提起,倒是不久前的一次偶然让我有所知晓。半年多之前,一位曾在我分管部门工作过的南铁院老同事调任省新闻出版学校“一把手”,我受邀参加该校新老同仁的小聚。席间,众人回忆起海歌领衔创办学校美术设计专业的往事。性情中人的海歌,从专业开办之初在上海某校取经时遭遇冷板凳、冷面孔,讲到摆脱困局、白手起家的艰辛,难免有些激动。然而,作为“创始人”,海歌看到当今的美术设计专业已成为学校的品牌,格外兴奋。

从新闻出版学校调入出版社,海歌又踏上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年画和摄影编辑室是海歌从事出版工作的起点,在这里他结识了顾华明、张在健两位秉性相投的新伙伴。一度时期,这三人分别担任编辑室的正副主任,带着全室同仁闯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内遥遥领先。几年之后,年画和摄影编辑室的“三剑客”又脱颖而出,进入出版社的领导班子。2004年原社长高云调任省文化厅副厅长,顾华明接任社长,张在健、海歌先后出任副社长、副总编,从而形成了被业内称之为江苏美术出版社领导班子的“铁三角”。2010年,海歌“一肩挑”起了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的重担。

回忆起刚担任社长阶段,海歌感慨良多。顾华明调江苏教育出版社“掌门”,张在健先到新华印刷厂“挂帅”、后去江苏文艺出版社“当头”,从一个编辑室走出三位省级出版社的“一把手”,这在江苏乃至全国出版界亦为鲜见。多年的搭档突然之间分开,新阶段的工作如何开展?江苏美术出版社如何保持健康持续发展?海歌想了很多,想的很远,也想的很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为了实现由单纯的美术领域向文博领域、大艺术领域以及社会相关领域扩展,他提出了“四院两馆”的概念。“四院两馆”即美院、画院、博物院、研究院,美术馆、纪念馆,其实还包括地方党政的有关部门(如宣传、教育、档案、党史、地方志等)。出版社要给他们提供优质的平台和最佳的服务,发掘其作者、文物、成果的优势,形成物化载体(出版物),扩大并升华其教育培训、展示陈列、弘扬推广和研究探索的功能,从而变“立足专业做出版”为“立足出版做专业”。此外,海歌在团结新的社委会同仁、大胆使用年轻人才方面更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海歌担任社长、总编的2010年、2011年、2012年,带领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连续三年取得全国美术类综合出版能力排名第一的佳绩,海歌个人所编图书也斩获了“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金牛奖”等多种国家级奖项。

海歌虽然干到了出版社的“一把手”,却从未脱离编辑工作,并且一直保持着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风格,这在他责编获得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一书中得到充分展现。该书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器具,通过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将中国古典器物设计与制作的精华与现代美术设计完美融合,旨在构建当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及其教育体系。这是一部大16开的艺术专业图书,如何做得精美、出众、非同一般,海歌在总体风格、插图运用、色彩搭配、纸张选择等诸多方面煞费苦心。甚至付梓之前,为了一个图标数字的颜色,眼睛里揉不进一粒沙子的海歌竟然近乎返工般逐页查找,力求不留任何遗憾。孙晓云《书法有法》一书从第五版开始以致后面的多次再版,由江苏美术出版社承担。有次在孙晓云家里我和她谈起,她对海歌为此书的编辑尤其是策划宣传活动上倾注的心血心存感激。修订版后记里的“我要感谢周海歌社长,他自打一上任就对《书法有法》给力支持,让我感到还是家乡好”是她的肺腑之言。海歌也曾对我说到,为了作者售书签名的最佳效果,连扉页用纸的选择都花了一番心思。 

“钢琴高手”

编辑往往被看作“为他人做嫁衣”,而海歌把做嫁衣的过程看作是自己学习、吸收、研究的过程。他始终认为,美术编辑首先应该是一个美术家,应该具有较高的审美眼光,拥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他早年在大学专攻陶瓷艺术,以后又陆续涉猎水彩、油画和水墨。在油、水、彩、墨的浑融中探求创造一个意象万千的绘画世界,是他多年来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目标。

2013年4月底的一天,我去省出版大厦办事,顺便去7楼看看海歌。这大抵是我唯一一次到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办公室看望这位老弟。他刚从北京办画展回来,告知我开幕那天来了不少新老朋友,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老爷子也亲临现场并致辞鼓励。海歌还跃跃欲试地表示,下次力争去中国美术馆办个展。果不其然,在他年届花甲的2016年春天,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在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名为“超以象外”的个人艺术展。展览以海歌近年创作的水墨作品为主,同时展出部分油画、水彩和陶艺。他的水墨画秉承继承创新的理念,在西画写实基础上融入了中国画写意的风格,巧妙地运用了自己的水墨语言,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同时,还在拓展水墨画的视觉印象上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在展览的学术研讨会上,业内大家给予高度评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说:“海歌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他的画给我印象特别好。我们对现在中国画有没有发展可能,心里存疑。看了海歌的画,至少可能在用水用墨上,我们可以做古人不曾做过的事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则认为,中国写意不是具像,也不是抽象,就是象之外的,它是气,海歌一下子抓到这个本质。他的画,或者是一个色彩,一个笔触,都有一种气韵。他整幅画的意境很大,有大胆泼墨淋漓的感觉。

海歌有诸多“头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陶艺委主任,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然而,他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在万籁俱寂的夜深时分,海歌遨游在水墨世界里,注重和追求的是内心的精神享受。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喜欢水与墨的灵动,笔与纸的触动,笔与墨的松动,更喜欢用水墨传达一种向上的生命意象。那墨色渗化出的机理,有说不出的美妙。有时它难以驾驭,有时它又妙得偶成。墨落纸上,水晕花开,那不正是生长的生命!”在海歌的一幅颇为得意的作品上,我看到他的一首题画诗:“笔含水方润,墨落气韵生。随心挥洒处,自然得精神。”诗言志,这应该是他水墨艺术生活的写照。

退休之后的海歌,从未停止在艺术丛林中跋涉的脚步。除了在水墨画领域继续探索以外,他始终记得40多年前刚上大学时立下的振兴中华陶瓷艺术的志向。近几年,他作为江苏省美协陶瓷艺术专业的领军者,参与组织、策划了五次全国性的陶艺大展,促成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协陶艺委与凤凰集团的战略合作,推动了出版社与母校陶瓷大学深度合作的进程。

谈到振兴祖国传统的陶瓷艺术,海歌最津津乐道的是“夏都陶”。山西运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运城夏县是夏朝建都之地,是华夏文化的摇篮。2018年,受夏县县委县政府的邀请,海歌和陶大的两位校友结伴前往夏县考察。他们了解到:东下冯遗址最早发现的青瓷,距今已有4200年历史;夏县西阴村遗址留存着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大量遗迹和陶片。为了重现远古与现代相融合的夏都陶产品,他应聘担任夏都陶文化研究院院长,与团队成员一道在设计、制作及烧成工艺上下了很大功夫,千年古夏陶终于烈火重生。夏都陶的作品已初步形成了以夏文化为根脉,融入现代创新理念为主的艺术风格。在前不久北京举行的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上,夏都陶作品获得“大地杯”中国陶瓷创新和设计金奖。我曾经见到过海歌设计的夏都陶作品《西阴蚕桑壶》,壶身取自西阴出土的蚕茧造型,壶钮、壶嘴、壶把则分别取卧蚕、桑叶与桑枝叶造型。古朴典雅、气韵生动,我感觉甚佳,海歌却谦虚地说:“这才刚刚开始,重燃古夏陶窑火、传承古陶瓷文化的路还很长。”这不,元宵节刚过,他又与夏都陶团队一起,为河津窑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建设项目忙碌着。

在江苏美术界、出版界,人们都知道海歌被中国美术馆长吴为山先生称作“弹钢琴的高手”。诚然,长期以来海歌在艺术创作、美术编辑、理论研究、行政管理几个方面同时并举,仿佛一位高明的钢琴家娴熟地弹击着不同的琴键,演奏出美妙和谐的乐章。弹钢琴需要双手十指协奏,细想之下,海歌就是长期两手齐抓、从不把路走窄、走死的高手:艺术上,一直保持水墨和陶瓷并重;工作上,专业美术和青少年教育并驾齐驱;整个职业生涯期间,更是编辑与创作兼顾、艺术和出版同行,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促进。我觉得,这正是海歌人生旅程的精彩之处。

海歌有句口头禅,“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为了在工作与艺术中寻找平衡,我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多倍的努力。”这质朴无华的话语,道出了他获得成功的秘诀。

(2025年2月3日)

(供稿:许立昕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相关报道
加载更多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