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有的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最近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悄然走红的著作《孩子,愿你遇见所有美好》(叶顶编著)给父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去了解两代之间到底该如何良好地沟通。本书既有父母对子女无限的爱与充满智慧的训诫,又有子女对父母浓浓的牵挂与不为人知的柔软。细细品读,我发现这些家书中表达的三点:爱、长远、真实,对孩子未来成长的路至关重要。
一:亲人之间的纽带——爱
其实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在表达感情方面是比较含蓄的。但也许也正因此,当我们读到文字中透露出那些爱与温暖的时候,就会特别动容。父母对子女也好,子女对父母也罢,不仅仅是因为一份血缘的关系,更是因为其中浓浓的化不开的爱意。
一般来说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温柔绵长的,而父亲对孩子的爱却要含蓄隐秘许多。但是在《孩子,愿你遇见所有美好》一书中,我却看到出乎意料的一封书信,这封书信中的这位父亲居然也表现出了像母亲一样的无限温柔,这位父亲还是一代煮面的皇帝,他就是康熙帝。康熙帝在征战途中写给当时的太子胤礽的这封信并不长,开始简单地叙述了一下自己征战的状况,而后表达思念之情。康熙帝写信让太子把自己穿过的衣服捎来,“以便皇父想你时穿上”。
家书末尾的这一句,我们仿佛看到的不是那个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开创出“康乾盛世”的铁腕皇帝,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与平常百姓无异的父亲。这样的舐犊之情令人感动。在亲情与爱面前,大概我们都会展示出人性最柔软的一面。
爱的力量伟大的,甚至可以阻止一场战争、保全一个朝廷。南北朝时代北周权臣宇文护的母亲阎姬,在北周建立建立之前,被北齐幽禁作为人质,母子这一分别就是35年。直到后来北周日渐强大后,北齐被北周与突厥合围,北齐皇帝不得不以归还人质的方式来求和,并请人代阎姬写了这么一封著名的家书:《为阎姬与子宇文护书》。
在这封家书的开篇“天地隔塞,字母异所,三十余年,存亡断绝,肝肠之痛,不能自胜”短短二十四个字,道尽了一个母亲被迫与子女分离不得相见的痛楚与思念。
虽然后来北周求和的意图并没有实现,但不得不说阎姬的这封家书是起到一些作用的,在宇文护掌权期间,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北齐。是出于对当时母亲能够归国团聚的感激还是更多的还是浓浓的爱与思念,我想这份爱是后来这一切发生的关键所在。
在这世界上,最愉悦快乐的时刻往往与爱有关,最伤心痛苦的时刻也依然与爱有关。爱是治愈心灵的良药。
二:生活处事的智慧——长远
长远二字,代表的是一种长远的眼光。目光放得长远,格局就会变大,心胸和人生不至于太狭隘。
关于“目光要长远”的这一点,在近代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傅雷的家书中有真切的体现。这封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傅聪是著名钢琴家,常年在国外演出。因为职业的关系,经常会犯手筋痛的毛病。傅雷就从这一点入手,告诫儿子要适时地懂得休息,年轻力壮的时候不要太逞强。无论是精力、体力、感情都要想法做到细水长流。都用更长远的目光去看,不要一下耗尽了自己精力。
人生不是一场百米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我们不能在前段就把精力耗尽,而无力应对后段的比赛。以一种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人生这场马拉松,就能更加合理地布局我们的人生。
三:为人做学问的准则——真实
人这一生,最不可停滞的就是学习与成长,这点在本书中也有很多体现。历代名人和大家们很重视子女的学习,但这种重视并不像如今的家长一样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特长班,也不是总是打着爱的旗号对孩子肆无忌惮的管束,而是体现在那种言简意赅的点拨,“我站在父亲的角度对你提出训诫及期望,但是否去做、如何去做、做到什么样的程度那是由自己去把握的”这一分明的界限是非常值得现在的父母学习的。
在为人和求学上,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最为透彻。他在1941年写给二儿子陶晓光的书信中,他明确告诫儿子要“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
这封信的起因是这样的,陶晓光当时到成都一家无线电厂应聘做技术员,厂方要求提供学历证明。陶晓光虽然在无线电方面颇有造诣,但是却没有上过正规的公办学校,也就没有国家的正式文凭。于是陶晓光写信向育才学校的副校长马侣贤求助,马侣贤知道陶行知要是知道肯定不会答应,就偷偷给陶晓光寄去了一张假毕业证。
陶行知知道这事后,就赶紧写了这封信给陶晓光,制止了儿子弄虚作假,提出了“求真知做正人”的训诫。作为当时影响力巨大的教育家,为儿子随便谋个好差事并不是难事,但是陶行知始终坚持堂堂正正做人,无论是对待学问还是为人处事,都离不开一个真字。这样的真就是放在如今也是非常难得。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育孩子,道理说千万遍也不如父母的要以身作则示范一次,教育最好的方式往往是潜移默化,只有以身作则才能长远而深刻地影响孩子的一生。例如,如何培养孩子节俭的好习惯?书中讲述了“布衣将军”傅作义的故事。傅作义早年因远离家乡,耗费较大,又不注意节省,向人借了20两银子。寒假回到家中,父亲没有责备,只带他到黄河边,让他脱掉鞋袜,一同跳入水中,然后对他说:“我的钱是这样挣来的。”傅深感内疚,自此一生崇尚简朴,人称“布衣将军”。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深的启发,如果傅作义的父亲,像大多数父母一样,因为20两银子,把自己的儿子打一顿呢?那历史上可能就少一位名将,多了一位混混。
家总是充满着温度,轻易就能触动人最柔软的内心深处。唯有爱、真实、长远,才能历久弥新,照亮孩子未来成长的人生路。我想这也是这本书悄然走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