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钢的城》发布:讲述炉火钢花中的百味人生
2022-09-13
收藏

9月9日下午,长篇小说《钢的城》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十月》杂志、湖北省作协等单位的领导参加了发布会。文学评论家吴义勤、何向阳、潘凯雄、陈东捷、杨庆祥,著名作家周大新等在会上做精彩发言。湖北作协主席李修文发来祝贺视频。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代表出版方做介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中信特钢常务副总裁王文金出席会议并致辞。

ef03a5ecb2b5b38e0505296d1e10df01
活动现场

《钢的城》是人文社近期出版的工业题材现实主义作品,分上下两部,共53万字。小说从1994年底的一场普通工人的婚礼写起,写钢厂的劳模、改革者和普通工人三代人在钢厂改革转型、资产收购并购以及贸易战中的故事。小说生活扎实、视野开阔、充满理想主义者的情怀,既写出了百年钢厂的生存韧性,也塑造了工人群体的心灵雕像。与会专家认为,该书是向中国钢铁的历史、中国钢铁人致敬的图书,是难得的从生活中长出来,从阅历中熬出来,从对文学的赤诚中炼出来的作品,是近些年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收获,也是工业题材的重要收获。该书虽然是写一个行业,但不局限于行业小说,而是注重行业与社会的关系,堪称在改革大潮中砥砺奋进的中国的一个缩影。

aed58bd3dc163e1c093c0cc08ba4c57c

与电视剧《火红的年代》关注西部钢铁工业发展不同,该书以位于湖北黄石的最早的钢铁企业大冶钢厂为原型,以1994年到2018年,钢铁企业在改革中的变迁为主线,讲述中国钢铁工业在改革开放中迎来新的火红年代的故事,字里行间带着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印记、中国改革者的使命担当、中国工人钢铁般的意志和炉火般的赤诚。其中改革者易国兴、祝大昌、俞刚,普通工人吴回芝、活宝、赖子、叶老实等形象颇有典型性,塑造得可亲、可敬、可信,钢铁人的百味人生跃然纸上。

该书作者罗日新,曾是大冶钢厂的技术员、分厂副厂长。上世纪90年代初下海,仍从事钢铁行业。他概括自己的大半生为:炼钢、卖钢、写钢。他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多年,曾发表短篇小说、散文等多篇,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湖北黄石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钢的城》为其第一部长篇小说,曾全文在《十月》杂志刊登并召开研讨会。该书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奖等奖项。

dc90d156c1e7efe371654d71722c7337

罗日新

湖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李修文认为,罗日新的写作体现了非常强的专业精神,赞《钢的城》这部作品赓续了湖北文学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是近些年湖北文学十分重要的收获。新晋鲁迅文学奖得主、评论家杨庆祥认为,罗日新的对湖北钢铁成功重组的书写,提供了与东北的工业题材非常不一样的经验,这是现代化转型中非常成功的经验。相对于擅长书写失败和悲剧的文学,这样的书写显然更有时代意义。历史上,曾经有马钢宪法、鞍钢宪法,如今,《钢的城》提供了临钢办法,同时,小说在以故事、人物、命运为主体的同时,也讨论和关注社会问题,在社会科学的视野范围内探讨效率与公平、分配正义、现代化道路的走向等等,由此,《钢的城》接续了由茅盾的《子夜》建立起来的宝贵传统,具有社会科学标本的性质。

钢的城:城市地标和城市名片

作者带着深沉的眷恋和忧思,书写自己置身其中的钢的城,书写自己一起流汗的工友。与此同时,因为距离工厂的改革决策比较近,他也在时刻思考钢厂发展的合理化路径、中国钢铁企业发展变化的轨迹,乃至中国工业发展、以钢铁为基础建设起来的城市的发展等等问题。书中多处写到生产一线,写到钢铁知识,写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些技术和场景。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说:“这是一部内行人书写的钢铁百科全书,也是一部有历史、有情怀的城市传记。《钢的城》是中国钢铁工业百年历史的文学缩影,是新时代钢铁企业改革发展的解剖样本。”同时,他认为,这也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新收获。

钢的人:爱情和亲情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周大新,从《钢的城》中看到了活生生的钢铁人的生活。他们怎么办婚礼,夫妻怎么吵架,工友怎么交往。书中写活了四个男性形象:易国兴、祝大昌、俞钢、祝国祥。尤其是败家子祝国祥,是《钢的城》为文学贡献的“新人”。

书中既有易国兴等改革决策者、弄潮儿,也有祝大昌、傅佳钢这种管理骨干,孙锦西等技术骨干,还有活宝、赖子、叶老实等普通工人。全书大小人物60余个,共同谱写了一曲钢城改革发展的变奏曲。作者罗日新介绍说,这些人物大多都有原型,是自己的发小、工友、领导、合作伙伴,他在他们身上体会着阶级情义和兄弟情分,更体会着一起走过大时代,共担风雨、共建功业的创业激情。

在他们如钢似铁的性格特征之外,作者也写到了他们的“绕指柔”,写他们的爱情和亲情。评论家、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对此印象深刻,她认为,作家对这些情义的书写,调和了作品的基调,让一部以钢铁为基础的作品更增添了温婉的气息。

评论家潘凯雄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对《钢的城》进行了解读,认为该书虽然体量庞大、人物众多,但繁而不乱,每个人物都基本立起来了。而且人物塑造也做到了有细节、有故事、有血肉,有些人物还做到了有标签。标签并不一定就不好,尤其在人物众多的小说中,标签可能是一个识别度。比如祝大昌的“每天进步一点点”,俞钢的“心动不如行动”等等。同时,这些人又都有个性,符合生活真实和人性逻辑。

钢的魂:家国情怀

与会专家一致讨论,《钢的城》塑造了钢的人,也塑造了“钢的魂”。李红强认为,《钢的城》直面工业题材书写的难度,写出了钢铁人的家国情怀、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情怀,这是整本书的“魂”。同时,作家周大新认为,这个“魂”中还应该有对改革的观察、记录和审视。每个人面对改革的态度、诉求,恰恰构成的是改革的洪流。而有感于《钢的城》对钢铁行业的人与事百科全书式的书写,大家发现,作品中处处都彰显着来自钢铁人灵魂深处的精神,一种刚性、韧性所决定的百折不挠、百炼成钢的精神。这是整部作品的魂。

《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提到,曾经文坛流行的“底层文学”,总是会写底层人的苦难与隐忍,却难写出他们的骨子里的昂然活着的大气。杂志发表的时候,他们也是注意到了作品的这种气质,某种意义上,这种对小人物的书写,更符合时代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真实是这部大作品最突出的气质,也是这部作品的“魂”。

李修文从湖北文学发展的角度,肯定了《钢的城》的价值与意义。他认为这部重头长篇小说,是钢城黄石在文学上的集中反映,也是湖北作家罗日新耗费十四年的心血之作。他从自己从国企到私企的亲身经历出发,不仅抓住了钢铁工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灵魂作用,写出了钢铁人的灵魂,抓住了工业题材长篇小说的魂,同时,更写出了自己的灵魂的声音:尤其下半部,可以看作作者的半自传。作者全情投入,书写自己经历的时代,自己身边的人,因而使得整部作品非常具有感染力。

活动最后,作者罗日新以《感恩“钢的人”》为题发表感言。他说自己很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话:“灵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灵感不仅仅是创作灵感,还有销售灵感、炼钢灵感、人生灵感、生活灵感,人与人相遇的灵感。对罗日新来说,还有父亲从不支持他写作到支持他写作的刺激灵感,有其在美国休斯敦亲历贸易战的灵感等等,而这无数种灵感,汇聚成了他写作的力量。他希望用这种力量,赋予《钢的城》这本书钢的质地、钢的音色,奏响中国钢铁工业继续向前发展,中国钢铁工人不断获得新生活的动人乐章。

目前,该书已经入选中国作协“影视迁徙计划”,同名影视剧正在筹拍中。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