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出3本书!一个普通上班族到畅销书作家的逆袭之路
2023-05-31
收藏

图片

 

5月17日,“格格读书会”迎来了第200期线下活动。经过上台分享、小组讨论环节,到场书友都得到了一份小礼物——《榨书:主动成长的高回报读书法》。这是沈辉写的第一本书,她的第三本书《有效学习:7步打造个人知识管理闭环》近期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读 书

大学毕业后,沈辉进入新东方,从事英语相关工作。2008年夏天,公司在北三环木偶剧院开了一个暑期动员大会。“就是告诉大家,夏季高峰期要来了,你们要顶住,前面有奖励,后边有医疗队。总之,不能下战线。大概是这样一种感觉。”沈辉坐在台下,抬头看见了俞敏洪。

俞敏洪说起,自己每年都会读50多本书。沈辉格外震惊,“这么日理万机的管理者,都能抽时间读这么多书。”她感到惭愧,自己一年也读不了几本。沈辉掏出手机,打开计算器,用365除以7,小数点前的数字是52。俞敏洪的阅读速度是一周读一本。沈辉又用52除以2,看着显示屏上的数字,她定下了年度阅读KPI——一年26本。

沈辉拿了个小本子,每读完一本就在上面记一个书名。到了2009年底,她复盘时发现,自己完成了阅读目标。一个平时不怎么读书的人,一年坚持读了20多本,沈辉得到了正反馈。2009年微信还没上市,她没法发朋友圈分享狂喜。“就感觉,自己好像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产生了自信。”她踏上了阅读之路,书越读越多,也越读越快。

转折发生在2015年。那时,沈辉在新东方在线工作,公司有类似员工俱乐部的机构。她跟人事部申请,想做一个读书会。对方告诉她,按照审批流程,需要等一年。沈辉想,既然要等一年,不如自己组织吧。她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想做一个读书会,有人想一起吗?

微信群里,逐渐有新成员加入。最初,群里只有20多人,大部分是新东方同事。这是一个公益读书会,不收会费,以线上交流为主,偶尔有线下聚会,大家一起聚餐,平摊餐费。沈辉在运营读书会的过程中,积累了线上社群运营和线下活动落地的经验。当时,她还没有“知识付费”的概念,也不知道社群运营正在兴起。她只是恰好走到了这里。

2018年9月,沈辉进入混沌学园学习。北京分社正好在招募学员,希望组建学生社团。她按照运营公益读书会的思路,写了一个运营方案。11月,混沌学园北京分社批准了申请,她可以着手组建读书会了。大家开始商量,社团起个什么名字好?有人说,肯定叫“混北读书会”——这是混沌大学北京分社读书会的简称。

“混北读书会”第一场线下活动是在一家咖啡馆开的。沈辉发了一条朋友圈,发布活动信息。当天来了11个人,每人买了一杯咖啡。店里没有投影,做好的PPT没法在大屏幕上播放,只能在笔记本电脑上展示。咖啡馆里有点吵,PPT的播放效果并不好。“第一次活动就是这样,靠我的一腔热情开始了。”沈辉回忆。

图片

读书会第一场线下活动在咖啡馆落地

“混北读书会”里,一位从事金融行业的书友鲁晓东跟沈辉商量,他跟领导申请场地,供读书会免费使用,公司就在积水潭附近。于是,“混北读书会”的线下活动从街边一家咖啡馆搬进了写字楼。“做线下活动最主要的成本就是场地。你自己去操盘一次就知道了,有了场地一切都好说。”有了场地后,沈辉有了底气。

图片

读书会在积水潭办线下活动

成 长

蒋方杰是沈辉的同学,她在朋友圈刷到读书会线下活动照片。房间光线不太好,照片看着有点暗。为了支持读书会的运营,蒋方杰向公司申请了一间活动室。考虑到这里离地铁口更近,沈辉把线下活动从积水潭搬到了王府井。

图片

读书会线下活动由王府井搬至三元桥

除了提供免费场地,蒋方杰几乎一期不落地参加线下活动,有时是布置会场,有时是补位当摄像师。她经常说:“付出越多,收获越多,我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此前,她忙于工作,一年读不上几本书,参加读书会之后能保证每周读一本。

蒋方杰从事保险行业十余年,为了更好地经营客户,考了不少金融业内证书,提升专业能力。为了提升客户圈层,她还报了不少管理方面的课程,去开拓高净值客户。但她发现,当自己有机会跟一些企业主、高管交流时,她能谈的只有保险专业,期待中的愉快对谈并未出现,最后只剩下尴尬,更遑论成功开拓客户。

参加读书会之后,蒋方杰读了不少好书。“再与客户交流时,我不再只能尴尬地聊保险,不管是什么,我都知道一些,能聊一聊。”蒋方杰打开了交流的口子,获得了客户的信任,业绩也随之提升。她无意中走出了职场的瓶颈期,这是她未曾预料的收获。在读书会里,这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故事有很多。

张荣霞是一名创业公司的财务人员,在职场打拼了15年,一路晋升为公司高层。演讲一直是她的痛点,从小到大对演讲的恐惧如梦魇一般,让她难以逃离。有一回,张荣霞需要和投资人介绍公司业务和情况。她反复练习,但站上台的那一刻恐惧感袭来,她磕磕巴巴地念完PPT,看着投资人脸上浮现出僵硬的笑容。回家后,张荣霞独自哭了好久。

为了扭转局面,她花了好几万元报演讲班,逼着自己上台发言。这时,她误打误撞地加入了读书会。张荣霞记得,第一次参加读书会共读的书目是《精进》。书友的演讲能力、个人气质让她震撼,她坐在台下听着,听得全身发抖,手心冒汗。活动结束后,她还沉浸其中,期待自己也能像大家一样作分享。

机会很快降临,在第二周读书会活动临近时,有一位分享人要出差,需要人顶上。张荣霞补了位,在书友的帮助下,她用一天时间看完了一章内容并做了PPT,由此开启了读书会的分享之路。“读书会的同学们都戏称我为‘钉子户’,来了就一定要分享。”张荣霞连续分享了十几次后,能够自如地在台上表达想法。她听取了沈辉“多读书,增加非专业知识”的建议,一年时间里读了60多本书,还为每本书写了书评。

现在,张荣霞会随身携带一本书,一有空就看,有时一天就能读完一本。她开设了个人公众号,做抖音直播,坚持写月度复盘。领导和同事看到了她的努力和改变,2019年公司授予她特别贡献奖。

长 跑

后来,“混北读书会”更名为 “格格读书会”。更名后的读书会仍是一个公益组织——参加活动不收费,但需要写一份申请书。只有通过审核,才能获得免费参与活动的资格。沈辉会审核每一份申请书,她通过一份文字材料判断对方是否是“同频”的伙伴。

“很多读书会没坚持下去,因为氛围不好。他们把读书会当幌子,实际上是为了收费盈利,或是销售产品。”之前沈辉参加过不少线下读书活动,往往商业性比较强:有的主办方会植入广告卖产品,比如卖两三万元的训练营,还有一些销售人员进群后逐个加好友,挨个发广告。沈辉设计审核机制,就是为了提高入会门槛,确保读书会的场域足够纯粹。有人告诉她,看见要写600字的入会申请,觉得很麻烦,就放弃了。这也帮助她筛出了那些没那么热衷阅读的人。

这条准则同样适用于沈辉。2019年8月,她发起了“格格读书营”,相继开发了快速阅读营、好书共读营、读书行动营、短视频讲书营等线上付费课程,时长从30天到100天不等。她自己首先保证不在读书会的微信群里发任何课程营销信息,起到带头作用。“我立的群规是不许发广告,那我自己首先要遵守规定,这个场子才会是纯粹的。”她解释。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长期运营一个公益读书会并不容易。沈辉讲到了跑步。2016年,她偶然间读到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州的剑桥;从日本村上市的铁人三项赛,到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他一直在奔跑。村上春树在书中写道:“跑步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根支柱,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乐。在我诸多的习惯中,跑步是最有益的一个。”

看完这本书后,沈辉跃跃欲试,买了一双跑鞋,开始跑步。那时,她羡慕那些能跑完半程马拉松的人。“我就觉着,此生只要有幸跑完一个半程马拉松,就没有遗憾了。”沈辉从小是“体育特差生”,体育成绩一直在班里排倒数。上学时,同学都喜欢上体育课。她每到体育课都如临大敌,那意味着她又要在众人面前暴露缺点,承受一次次补考的痛苦。

然而,当她通过一本书对跑步感兴趣,并蹬上跑鞋迈开脚步时,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曾经是“体育特差生”的沈辉通过练习,用半年时间跑了6个半程马拉松和1个全程马拉松。她把这段经历写进《榨书》,后来负责审稿的出版社编辑告诉沈辉,他也开始跑步了。

在沈辉的带动下,内蒙古通辽市的一名创业者许连杰开启了早起早睡的生活:4:50起床,5:00晨读并写晨间日记,5:40出门跑步,每次跑4~5公里,每周跑4~5次。2019年,她跑了4个半程马拉松。通过阅读和运动,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兼创业者的许连杰在忙碌的生活中,重建内心的秩序。

对沈辉来说,跑马拉松和运营公益读书会其实是一回事——只要迈出第一步,看似遥不可及的路程,总能跑完。而一旦开跑,她的身边总会出现同行者。

转 向

2016年4月,沈辉从新东方离职。家人和朋友认为,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公司待遇很好,她是一名普通员工,工资每年都在涨,福利也好。但是,那时她并不快乐,个人成长的欲望没有被满足。“我接触到那些能成事的人,都是个人成长欲望非常强的。成长速度太慢,这事就不能忍。当时我也有这种感觉。”她辞职了,进入一家做儿童阅读的机构。

一开始,沈辉还是做英语编辑,不久后,单位让她承担一部分运营岗工作。运营需要写文案,沈辉爱读书,爱写书评,入职时在豆瓣发布了近100篇书评,单位认为她可以试一试。白天,她干自己的一摊活,晚上同事下班后,她开始写单位的宣传文案。文章发表了,放在公司官网宣传页。由于公司一直没招到合适的运营岗员工,她被正式调到运营。

“我当时就有一点危机意识,觉得不能一直做英语编辑,有瓶颈。”她同意了部门调动,转去做运营。为了适应新岗位,沈辉开始大量学习,报了许多付费课程。上了大量的课程,她意识到,有人凭借写作实现财务自由,或者是白天做一份主业,副业实现营收百万。“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知道了世界上有很多种活法。”因为做运营,沈辉看到了远处的风景。

白天,沈辉上班,下班后学习,平时运营读书会。学得越多,沈辉思考得越多。上混沌学园的课时,李善友经常讲使命。他认为,真正的美好是《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此生的使命。”做读书会的过程中,沈辉感受到使命降临,开始做“格格读书营”。交付完第一期付费课程后,沈辉收到了学员的肯定,获得了成就感。权衡之下,她决定辞职,离开了工作3年半的公司。

刚离职那段时间,沈辉缺乏安全感,她说:“我不知道下一个学员在哪里,读书营能不能持续开下去。”有朋友了解情况后,劝她把读书会做成盈利项目,哪怕一场线下活动每人收几十块钱门票也行。沈辉找蒋方杰商量,两人聊了聊,回忆了做读书会的初衷——沈辉不是为了卖课,蒋方杰不是为了卖保险,只是单纯地想和一群人共同读书、共同成长。她们还是决定把读书会当做公益项目来运营。幸运的是,沈辉开发的付费课程每期都能招满,有些学员会参加复训,还有优秀学员成为助教,协助她运营读书会和读书营。

2020年8月,读书营做了一整年,为了感恩学员对她的支持,沈辉想带学员一起出本书。相熟的几位出版社编辑告诉她,这事不可能。快要放弃的时候,沈辉认识了写书哥,很快签了合同。2020年10月签合同,2021年1月交稿,经历了半年的改稿后,《榨书》11月8日上市。上午在天猫铺货,晚上10点多下架了,沈辉吓坏了,立即问客服情况——货卖空了。《榨书》首印3000册,上市第4天出版社决定加印2000册。

有朋友告诉沈辉,按照目前图书市场行情,新书上市1年内销量超过1万册,就算畅销书。她给自己定了一个KPI,每个月卖500本,一年卖6000,加上之前卖掉的,销量就能过1万册。《榨书》上市半年内,每月加印一次,KPI提前达成。2022年12月《阅读变现》出版,2023年4月《有效学习》出版,3年出了3本书,沈辉拿到了“畅销书作家”的title。

图片

沈辉所著的三本书

对话

Q:恭喜《有效学习》出版!出了3本书以后,心态有变化吗?

沈辉:出第一本书的时候,有人跟我说:“格格你出书花了多少钱?听说出一本书的成本至少得五万,你还挺舍得花钱。”别人就觉得,这一定是我自己花钱出的书。我确实是没花一分钱,就把书出了,走正规出版合同,有出版社约稿。

3年出书3本,我可能是做对了以下这四件事:坚持热爱、行动感恩、利他之心、追寻使命。我只是一名普通人,没人脉、没资源,正是这四件事,一路引领着我前行,让我从一名普通上班族,成为了一名自由职业者和畅销书作者。

Q:您的阅读之路是从新东方开启的。

沈辉:进入新东方之前,我非常崇拜俞敏洪老师,他一直是我的男神。进入新东方以后,更加崇拜了。作为员工,我要向他学习,我肯定没他读得多,所以减半了,当时的KPI是一年读26本。我离开新东方的时候,公司还在发展,发展得很好。但我觉得,那不是我的使命,所以走上了一条自我探索的道路。

Q:混北读书会和格格读书会有什么区别?

沈辉:混北读书会的成员主要是混沌大学学员,好多是创业公司的中高管。他们天然有着很强的学习动力。当时,我们讲的都是“黑话”,读的书很垂直,有《第二曲线创新》《穷查理宝典》《活出生命的意义》等等。

混沌的场域里,特别提倡使命。我理解的使命是,你喜欢、擅长,且有意义的事。我愿意出钱、出力、花时间,做一个公益读书会,因为它是我的使命。大家在一起很开心,给我很多正反馈。比方说,有人之前很少读书,通过来读书会一年读书50多本;有人不太敢演讲,后来通过在读书会练习讲书能做到侃侃而谈。读书会里经常发生这样的故事。这些鼓舞着我,我知道这事有意义,才愿意做下去。

后来,在书友的呼声下,“混北读书会”更名为“格格读书会”。更名后,我们也更改了入会规则。之前是混沌同学才可以参加,后来改为需要写600字申请书,经我审核后才能加入。今年世界阅读日,我们一起读诗,前几天办了第200期活动。

Q:大家为什么想参加读书会?

沈辉:大城市节奏快,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压力和焦虑情绪。这时,读书会就是一个天然的好去处。一方面,读书会能满足大家读书学习成长的需求,这是职场成长之外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读书会也能满足大家社交的需求。人都喜欢和同频的人在一起,觉得特别有得聊。聊着聊着,有人可能碰出了思想的火花、有人可能找到了工作、有人可能达成了合作、有人可能找到了对象、有人可能得到了情绪上的疗愈。总之,因为读书会里充满了有趣的灵魂,所以这里充满了惊喜。

Q:做读书会难吗?

沈辉:一开始,我还在上班,利用业余时间做读书会。别人觉得做线下活动好难,我可能比较擅长,所以觉得简单。有蒋芳杰提供免费场地,我就有了办读书会的坚强后盾。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些志愿者来支持,分担一些工作。比如:场务、主持、宣传等。有场地、有团队,自己又非常喜欢和书友们在一起,所以不知不觉就做了200多期。我从没觉得难,只觉得一直都挺开心,有很多惊喜、很多收获。所以,我特别感谢那些认可我们读书会,愿意参加我们读书会活动的书友们。

图片

沈辉和运营团队

Q:为什么有学员想复训读书营?

沈辉:一开始,我也不理解,我还去问他们。他们说我设计的产品和别人不太一样,觉得效果好,所以愿意复训。(笑)我想,一方面是我的课程在更新,每次讲课的内容都不一样。另一方面,我一直坚持给学员批作业,比方这周学写书评,有学员写得不太行,我会一遍一遍教,他一遍一遍地写,直到达标。学员说,我确实起到了陪伴和监督的作用。每一次复训,我都会给学员设立一个针对性的新目标,他们学起来也有劲头。

Q:做付费课程和出书冲突吗?

沈辉:原来我有这个担心,把课程内容写在书里了,大家买书就好了,没必要买课了。我问过写书哥这个问题,他跟我讲,不用担心,该出书出书,该备课备课。书不会变,课程在迭代。《榨书》里,我写了阅读力、逻辑力、表达力、影响力、链接力、自信力、践行力、复盘力8个力,书刚出来,我的课程迭代到了9个力。

其实,某种意义上,书就相当于教材,教材是不能替代课程的。课程里,人与人的互动很重要,能提升学习效果。我不是每天上课,现在上班族工作这么忙,每天上课谁都吃不消。到了周五晚上,我会上课、布置作业,再给学员点评作业,进行一对一指导。助教统计谁没交作业,定期督促。作业完成得好,我们还会在群里表扬,送一些定制小礼品。结营以后,还会给优秀学员送结营礼物。通过用心的交付,让大家学习有效果、改变看得见。

图片

精心设计的文创 

Q:您怎样看待宣传工作?

沈辉:我可能比较“佛系”,对宣传没有那么执着。(笑)宣传渠道的话,我一方面会发微信朋友圈,另一方面会在多个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宣传方面,更多是“老带新”,学员发现有收获,就会推荐给身边人。比方说,之前Mary报了100天的讲书营,课程还没结束,家人发现她变化很大,变得更开朗了,就问她怎么回事。Mary就成了“活广告”,她自己也觉得很值得,就会复训。

Q:课程是怎么开发的?

沈辉:阅读需要输入和输出,输出最开始主要是写书评,我围绕这点开过课。后来短视频兴起,我开发了短视频讲书营,带大家讲书、录视频、剪辑,运营个人IP。好多人问怎么做读书会,我就开了一个“读书会创始人训练营”。我觉得这个项目很有意义,上完课以后,他们会在当地做读书会,带动更多人读书。

从理论上来讲,是产品就有周期,有一天读书营会走完生命周期,读书会也会有这一天。在那一天没来之前,我都会努力做好当下,用心对待每一名读书营的学员、每一位读书会的书友,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我也许会拿着我的书,敲开出版社的大门,去做一名营销编辑。那也是在践行我的使命,通过读书帮助人成长。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