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潼南湘语》分享会在渝举办,共探濒危方言里的文化记忆
张馨宇 | 2025-07-29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7月25日,《重庆潼南湘语》分享会于渝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举行。本次分享会由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主办,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协办。商务印书馆副总经理陈晗雨、西南大学副教授孙红举、龙形镇檬子小学教师唐当出席活动,商务印书馆编辑郑佐之主持。分享会以访谈的形式,共同聚焦《中国濒危语言志》之《重庆潼南湘语》,旨在深入解读潼南湘语的研究成果,一同探寻书中的方言密码与文化印记,促进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与书博会共同弘扬地方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从方言展示到语言保护,聚焦濒危方言的文化价值

商务印书馆副总经理陈晗雨致辞

陈晗雨在致辞中肯定了《重庆潼南湘语》在地域语言保护中的价值,强调了濒危语言研究和记录的紧迫性,特别提及《中国濒危语言志》丛书的出版意义和价值,及其对地域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影响,更表达了商务印书馆在语言文化保护传承、学术研究支持方面的长期努力和品牌意识。他指出,每一种语言的消失,都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损失;每一次对语言的抢救,都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守护。在全球化与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今天,这种守护显得尤为重要,方言保护更具特殊意义。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在拥抱世界的同时,要守护好自己的文化根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国濒危语言志》这样的工程。

《重庆潼南湘语》

《中国濒危语言志》(50册)

商务印书馆编辑郑佐之介绍《重庆潼南湘语》一书

郑佐之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介绍了《重庆潼南湘语》的核心内容。该书聚焦的重庆潼南湘语,源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是川渝地区罕见的湘语方言岛,目前主要分布于重庆市潼南区龙形镇及周边区域,使用人口仅约4万人,属濒危方言。当地俗称“茶店话”“茶店子话”“土话”或“辰州话”。该书以龙形镇湘语为调查对象,系统记录了其语音、词汇、语法,及歇后语、歌谣等话语材料,更收录了一手实地照片与音视频,全方位呈现其语言面貌,为濒危方言留存了珍贵档案。

从田野语料到学术著作,揭秘潼南湘语的调查故事

访谈环节

访谈环节,唐当用潼南湘语演绎了日常问候、家庭成员称呼、器具动物等内容,让现场与直播间的观众直观感受其与西南官话的差异,品味潼南湘语别样的语言特色,体会方言中承载的历史韵味。

西南大学副教授孙红举分享调查历程

孙红举作为该书作者,分享了研究缘起与田野调查的艰辛。他因自身的学术背景,长期关注濒危方言,在2010年一次查阅文献的偶然机缘下,发现了在重庆西南官话包围中的湘语方言岛。后恰逢2015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于试点省份启动,他在学界前辈的帮助指导下,通过调研判定该方言岛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遂决定深入调查,并最终确定以龙形镇为核心调查点。2016年,“濒危汉语方言调查·重庆潼南龙形镇湘语”获批为国家语保工程课题。历经多次实地调研,他与当地政府、居民深入沟通,费尽周折后终于找到了土生土长的发音人,分别是周少全、唐昌平、石志国、杨秋平、邹红梅、唐当。

调查并非易事,孙教授尝尽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在兼顾高校教研任务的同时,他不畏严寒酷暑,一结束一周的课程,便不舍昼夜地前往龙形镇做阶段调查,结束后又风雨兼程地赶回学校,投入新一周的工作。起初,龙形镇的交通并不方便,他常常要辗转多种交通工具,才能到达发音人家中;2018年修路期间,通往池坝村的交通中断,放眼望去,往日里可见的摩托车现在也没了踪影,雨水和着泥浆,他便只能只身一人,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走在泥泞之中,颇有一种悲壮之感。“我有时候经常开玩笑,我这个是泥腿子进城、泥腿子走田野。”好在后来他征得发音人夫妇的同意,每天吃住在他们家中,开启了沉浸式调查工作;发音人也在行动上支持他的工作,每日早晨为他准备鸡蛋,他们的儿子会在每次调查结束后用农用三轮车载他到镇上,自己则在事后打着手电筒于夜色中绕行回家。物质的问题尚可解决,但方言材料上的困难就不是那么好处理了。西南官话作为当地的强势方言,对潼南湘语的影响非常大,致使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现象都在发生改变。一字多音的语音条件是如何的?连读变调是以自身语音为条件的,还是和后字有联动关系的?经过反复思考、推敲、演绎,并请教过前辈后,他终于得出结论,归纳出一套系统的记音方式。最难的还是已经消失的部分。作者直言:“如果我们能够再早几十年去调查记录他们的方言,那该有多好!方言是老家屋上的袅袅炊烟,是母亲的声声呼唤,如果我们的方言消失了,我们的魂要到哪里去安放?”

龙形镇檬子小学教师唐当分享作为发音人的经历

唐当作为发音人代表,分享了他的经历。他坦言,最初接到邀请时,他感到“很惊奇”。他自小就说的“茶店话”与潼南县城的西南官话在发音、词汇、语法上差异显著,常因此闹笑话,如今却有学者专程前来研究记录该方言,这令他难以置信。同时,他也阐述了内心的担忧,直言方言传承面临的困境。他深感这是保护乡音的责任,便决心参与其中。“我该积极地支持,如果子孙后代能够看到我们以前说的话,那该多好。”

尽管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对记音和词汇的不理解,但对方言保护的热情使得他竭力配合,坚守到调查的最后一刻。看到自己的母语被郑重记录成书,并通过音视频让后人听到看到,他欣然道:“我非常激动,也感到骄傲……不仅要让孩子们听得懂,还要说得来。”同时,图书的出版也坚定了他在生活和教学中主动使用湘语的决心。他将该书放在学校和祠堂,只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母语。目前他正尝试在教学中融入方言元素,助力传承。

责任编辑向观众展示书中内容

谈及成书过程,孙红举表示,面对海量原始语料,需对语音、词汇、语法进行系统分类。这其中,核查语料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核查,及时纠正记错的音、删减重复的词、增补遗漏的条目、梳理繁复的规律。在整理过程中,他也挖掘了潼南湘语里的“方言宝藏”,比如开口一等字的腭化(“孩”的发音),重叠型反复问句(“你吃吃?”意为“你吃不吃?”),三等字存在[i]介音(方言“眶”读如普通话的“墙”),这些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都令他无比兴奋。但是,如何记录发音人见字读半边的情况(“穗”读如“惠”,“喷”读如“愤”),如何考证本字不明的字,如何准确标注错综复杂的文白异读等,这些不得不面对的学术问题也让他纠结不已。

郑佐之分享了编辑过程。初审时,她便被湘语方言岛的独特性吸引,认为此书稿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编加过程中,她始终秉承着“用学术的标准审稿件,用编辑的责任做图书,用读者的视角看产品”的理念,与作者反复沟通打磨、紧密交流合作,从删减冗余内容、调整章节顺序、改正行文错漏、润色表达以符合出版要求,到规范体例、统一全书例词表述,再到优化章节图避免重复,精益求精,共同克服了诸多难题,最终让书稿经历了蜕变。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图书整体的逻辑性、统一性和可读性都有了质的提升,成为了一本兼具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佳作。

分享会尾声,唐当老师用潼南湘语现场演绎了书中第八章“话语材料”的歇后语、歌谣片段,让观众更直观感受到潼南湘语的独特魅力。

从与时间赛跑到以图书为媒,守护中华文化的民族根脉

《中国濒危语言志》作为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语言文化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标志性成果,以“抢救性记录”的方式,系统地将濒危语言转化为可留存、可传播的文化载体。它们所记录的,不仅仅是语音、词汇和语法,更是一个群体的集体记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和一份深沉的文化底蕴。它的编纂出版,不仅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语料,更在全社会掀起了关注语言保护、传承文化根脉的热潮。

《重庆潼南湘语》一书的出版,不仅是对重庆潼南湘语的全面记录、科学存档和深入研究,更是对重庆乃至中华文化根脉的一次深情凝望,为地域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张馨宇

复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