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孔》亮相上海书展,共赴一场跨越万年的文明对话
小切口展现大历史 小面孔读懂大文明
张馨宇 | 2025-08-19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8月16日,上海书展中心活动区迎来了一场特别的人文盛会。由东方出版中心主办的“东方读书会”第19期活动以“我们是谁:来自中国面孔与中华大地的万年对话”为主题,围绕新书《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展开深入探讨。

活动由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陈义望主持,特邀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中国面孔》作者翁淮南,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以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共同与现场读者分享“面孔背后的文明密码”。

文物上的“中国面孔”讲述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

《中国面孔》从20万张文物影像中精选出50张典型的“中国面孔”,串联起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年文明史。翁淮南介绍,这些面孔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广泛性,更凝聚着跨越时空的民族记忆。他强调:“关注中国面孔,其实就是解读‘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人生终极命题。”在他看来,书中通过“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三大篇章,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创新性和包容性。从红山女神像到兵马俑,从三星堆铜人到当代戍边英雄,每一张面孔都在凝望中与今天的读者产生深切共鸣。

嘉宾对谈:考古、文学与文明互鉴 

在对谈环节,陈义望依次向三位嘉宾抛出问题,引导讨论层层展开。他首先请翁淮南谈及创作初衷,在筛选50件代表性文物时,您是如何确立选择标准的?比如陈祥榕烈士的形象与其他古代文物并置,相互之间如何传递“精神文明”的核心?这些面孔又如何共同支撑起“中华文明连续性”这一主线?翁淮南从时间连续性、空间连续性、物质连续性、精神连续性四个方面娓娓道来。

翁淮南指出,在时间连续性上,中华文明拥有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与五千年文明史,从元谋人到当代戍边英雄,历史脉络从未中断,印证了“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源流。在空间连续性上,中华大地自史前时代起便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早在5200年前,新疆地区就已出现大米、小米、大麦、小麦的共存,说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汇聚成整体。在物质连续性上,中国人通过代代积累的器物与创造,把物质生产升华为文化记忆,使“面孔”成为文明沉淀的象征。在精神连续性上,从古代乐观的说唱俑到以生命守护家国的戍边英雄,中国人的面孔始终传递坚韧、奉献与担当。正是时间、空间、物质与精神的延续与传承,共同支撑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构成了《中国面孔》遴选50张“面孔”的根本标准。

descript

随后,陈义望将话题转向陈杰,从考古学视角追问中国面孔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三星堆铜人夸张的眼部造型细节如何帮助我们还原古代社会的结构与精神信仰。陈杰从考古学角度指出,三星堆“突出眼睛”的造型,正与古蜀人“以眼通神”的信仰相呼应。他强调,面孔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中国面孔》这本书正式通过“面孔”还原了文明发展历程,彰显了中华文化延续至今的独特生命力。

在与罗岗的交流中,陈义望关注到这些看起来制作粗放的面孔中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的古意。罗岗则从文艺学视角阐释这些文物的当代感染力。他认为,看似质朴的古代器物能触动今人,正因其中蕴含了“人类童年的纯真与乡愁”。无论是跪射俑的紧张,还是说唱俑的松弛,都让读者在凝视之中找到共同的情感与身份归属。

对谈环节最后,陈义望引导三位嘉宾共同讨论书中“四海一家”篇章所展现的开放精神。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这些历史人物的“面孔”不仅彰显了探索与和平的使命,也为当下中国如何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深刻启示。

读书会现场:思想对话与文化温度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签售环节中,众多读者排队请求签名,与作者翁淮南近距离交流并合影留念,将整场活动推向高潮。

《中国面孔》以“小切口”展现“大历史”,为公众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生动的图像式范本。陈义望表示,“解读中华文明标识”系列将持续出新,发挥文博出版相对优势,打造更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努力打开让世界读懂东方的窗口,更好讲述中华文化故事、中国典籍中的故事、中国文物中的故事,推动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责任编辑:张馨宇

复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