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于9月23日在北京国际饭店国际厅举行,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市文物局承办,作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年度主题,汇聚来自全球的文化遗产领域权威专家、技术先锋与实践领军者,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
主旨演讲“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展示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和发展趋势,从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资源管理格局的重构、对系统性保护屏障的筑牢、对价值阐释方式的更新、对展示传播形态的塑造,号召社会各界携手,激发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让文化遗产插上科技的翅膀,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美国全国委员会主席道格拉斯·寇莫展现了卫星遥感和雷达传感技术在马丘比丘等考古遗址大尺度探查与分析上的应用。法国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副主席索菲·罗特科普夫向观众呈现了法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和区域合作,特别是肖维岩洞的360°全景影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播与公共参与局主任马蒂厄·格韦尔立足《信使》期刊,阐释世界文化遗产是一本人类在时间与空间中多样化表达的开放之书,是全球文明交流的桥梁。意大利科尔托纳市文化遗产局局长保罗·朱里叶里尼通过《30件展品中的地中海历史》一书展示了世界文明交流,特别是中意文化交流在博物馆藏品中的美好体现。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俞天秀、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金锡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深总规划师陈同滨分别介绍了故宫、敦煌、北京中轴线、西夏陵等4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与虚拟展示的新探索新成果。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阐释了西辽河文化(包括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大意义。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介绍了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系统性保护的卓越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林卉讲述了口述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技术让“记忆的活态传递”。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保护传承平行论坛邀请俄罗斯莫斯科博物馆馆长安娜·特拉普科娃、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副馆长曾文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喻瑜、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魏峻、中国博物馆协会国际项目高级顾问特里夏·罗德瓦尔德、国家自然博物馆首席科学家孟庆金、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聚焦“数字化浪潮中的文化遗产未来”,展示了3D图像技术、数字孪生、VR沉浸式体检、生成式人工智能、智慧导览等数字技术,构建智慧博物馆“3M”体系,在坚持文物安全和博物馆公益属性的前提下,让数字科技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插上翅膀,飞向广阔的天地。
保护传承平行论坛还设有5个专业沙龙,分别聚焦文物预防性保护与数字化监测、考古大遗址保护管理、彩塑壁画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文明交流展览策展理念、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等,邀请国内外专家济济一堂,共话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责任编辑:聂慧超
复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