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10 月 17 日,第七届天府书展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人民出版社承办的作家庞惊涛乡土散文集《云上》新书分享会在此举行。东周社主讲人、成都市全民阅读推广公益大使周东,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小林与作者庞惊涛展开了一场关于故乡、记忆与文化的深度对话。

《云上》作为四川人民出版社2025年重点打造的精品图书,于 2025 年 9 月正式出版。全书约 20万字,分“云起·故园旧事”“云驻·人间烟火”“云飞·山河远阔””云归·浮生杂忆”四卷,由三十多篇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章组成,《良扇志》《牛年六记》《百年一瞬》等代表性篇目,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川西坝子的乡土风貌与人文情怀。
分享会上,主持人周东以 “《云上》存故园,乡村留烟火” 为切入点,抛出核心议题:“乡村既在云下,也在云上;烟火既在城市,也留在故园。云上和云下的乡村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故园和城市的烟火究竟有着怎样本质的区别?在这部散文集里,作者的乡土记忆书写对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感启发和情绪共鸣?” 引发在场观众的深度思考。
唐小林从文学评论视角出发,围绕“故园、乡村、烟火、记忆” 等关键词,一一解读《云上》的散文命题、文学意象,并深度剖析《云上》在当代文学乡土叙事谱系中的创新价值。他指出,庞惊涛的写作跳出了符号化、标签化的乡土表达,以 “时光切片” 式的细腻描写,让读者在文字中重逢乡愁、找到精神归途,这种书写方式为当代乡土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庞惊涛坦言,书中 “迫不及待” 的写作诉求与唐小林教授的解读不谋而合。“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是不少人的共鸣,但他更认同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转”。离开故乡西充到成都生活的三十多年里,他从成华、锦江、青羊、温江再到大邑,不断适应环境、语言与习俗的变化,这种 “流转” 让他迫切地想要记录下乡土记忆与生活变迁。“《老屋记》和《百年一瞬》里,我写下了这种流转,也是对自己写作缘起的一种交代。” 庞惊涛说。
在对谈环节,周东和唐小林、庞惊涛共同聚焦《云上》的文本价值,深入探讨 “当代文学的乡土记忆建构” 这一命题。周东提出,书中西充方言的运用颇有价值,尤其是叙事支撑基础上的哲思,破能引起几代人的精神共鸣,其家族叙事中的文学重构在纪实和重构之间所把握的边界感,也极有代表性。尤其是乡土记忆中对石匠、木匠等传统手工艺匠人的传神再现,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但庞惊涛也坦诚地提出了这种“新乡土写作”的不足:想法太多,想把乡土记忆、家族史、人与自然、中年心境、传统技艺、情感忏悔都装进来,导致线头繁杂,反而削弱了乡土记忆本身的情绪与情感价值。 “云上” 这一核心意象看上去能承载很多细分话题,让不同读者找到共鸣,但聚焦于一点或许更有情绪感染力。他透露,《百年一瞬》只是家族史写作的开端,未来将深入挖掘更多家族故事,而对于 “文学重构与真实性边界” 的问题,他坚持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的原则,并表示会继续尝试将私人情感转化为公共议题,即便面临挑战也愿意接受更多专业批评。
在唐小林看来,《云上》一书不仅是作家庞惊涛个人生命成长与精神体悟的呈现,更折射出中国乡村到城市的时代变迁。书中既有老屋榆钱、冬至羊肉、石匠号子等充满烟火气的乡土记忆,也有德阳潮扇、南池书院等非遗文化与人文哲思的交融,还有白鹭翩跹、山水入画的生态场景,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正如庞惊涛所说:“故事不是时间的使者,故事只是时间的证明。证明我们的来处,也证明我们的归途。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每个流转的人都能找到心灵归途。”不少读者表示,在书中看到了自己故乡的影子,也对 “故乡”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责任编辑:张馨宇
复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7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