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会现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10月25日,“德国如何书写中国?——‘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分享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图书馆、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作为第七届上海图书馆阅读季的重要活动之一,本次分享会吸引了众多德语文学研究者、跨文化阅读爱好者及市民读者参与。

丛书主编张帆教授发言
本次活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童欣主持。“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帆首先系统介绍了这套丛书的编纂背景、学术意义、整体架构与出版历程。她指出,丛书作为“上海国别区域全球知识文库”的首批成果,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和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共同推出,旨在通过多维度、系统性地研究德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揭示德国不同作家群体对中国文化的想象、叙述与话语建构,展现中国话语在世界文学中的流变与共识价值。张帆特别提到,丛书的首辑共10部研究专著与编著,涵盖德语左翼文学、流亡文学、游记文学、儿童文学、华人文学等多个领域,既有理论反思,也有典例分析,力求在方法论上突破欧美中心的研究范式,构建开放、平等、批判性的中国知识共同体。

《新世纪德语游记中的丝路风景与中国叙事》作者高鸽
首辑丛书的四位作者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研究专著。《新世纪德语游记中的丝路风景与中国叙事》作者、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高鸽剖析了德语游记中存在的几种模式化叙事:在风景叙写中,荒野被建构为符合西方审美标准的“明信片”,行走沙漠被塑造与殖民探险相呼应的英雄叙事,天山被视作“空白画布”与灵性空间;在人文书写中,德语游记作者向往古丝路文化传统,批判现代化发展;在描写中国人时,通过“高低对比”与“固化赞美”构建不平等的文化视角。高鸽认为,这些文本并非客观记录,而是带有文化偏见的历史延续,认清不同的叙事模式有助于我们更主动地讲述真实、立体的中国故事。

《魏玛共和国德语中国游记中的中国城市镜像》陈雨田
华东理工大学德语系讲师陈雨田分享了其专著《魏玛共和国德语中国游记中的中国城市镜像》的主要内容。她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魏玛德国是现代性的矛盾实验室,当时涌现的大量德语游记通过书写中国城市,投射出德国自身的现代性危机。这些游记文本呈现出三重镜像:在民族层面强调德国文化的优越性以疗愈战败创伤;借中国城市的现代性书写批判资本主义物质文明;通过革命、经济、宗教等共同体构想,探索现代性出路。这本研究专著揭示了百年前德国知识分子的思考,对理解当代全球化困境具有重要启示。

《当代德国犹太流亡记忆与中国叙事》作者童欣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童欣在分享新著《当代德国犹太流亡记忆与中国叙事》时介绍,这部专著以记忆研究的文化学理念为立足点,梳理德国流亡史述沿革与犹太来华记忆生产过程,剖析相关德语文学、影像与音乐文本及其中国书写、中国形象与中国故事。研究发现,在当代德国社会重新筛选、建构并继承犹太流亡记忆的过程中,相关记忆叙事呈现不同的侧重和多重维度,德语犹太难民的中国往事并非孤立的、只属于犹太人、德国人或其他西方族群的记忆,而是由中国人共同见证、书写与延续,也具有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这些多元、流动的共有记忆构筑起跨越时空的记忆之场,建立了一个促进文明互鉴、开启族群对话的意义语境。

《德语犹太流亡者笔下的中国故事》编者徐冠群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德语系讲师徐冠群介绍了与青岛大学德语系綦甲福教授共同主编的译著《德语犹太流亡者笔下的中国故事》。该部译著收录了近60篇来自八份犹太流亡报刊和一份作家书信的文章,涵盖诗歌、小说、杂文等多种文学体裁,书中文章几乎全部为首次译为中文,为学界与公众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文献。透过犹太流亡者的微观视角,这些文章记录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亡群体在上海的所见所闻与中国社会风貌,展现了跨文化观察下的“文化中国”形象。徐冠群指出,这些文章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与文学价值,更以细腻真实的笔触,呈现了流亡者在异乡的情感与思考,为读者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窗口。

魏育青教授点评
在专家评议环节,复旦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教授魏育青和同济大学德语系教授吴建广对张帆主编的“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和四位作者的具体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魏育青特别赞赏主编和青年学者们不满足于表面分析,而是深入抉发书写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新意。他充分肯定了这些著作在广泛挖掘与运用一手文献方面的价值,认为这既为研究观点和结论奠定了坚实可信的基础,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尤其欣赏对上海犹太流亡记忆“毛细血管”式的微观研究,认为其生动还原了历史现场的市井百态,展现出“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真实生活”的学术温度。此外,魏育青借助“琥珀”与“洋葱”的精妙比喻,强调了记忆研究的动态性,称赞相关研究实现了“跨国别、跨时代、跨媒介”的多元探索。最后,他呼应“共有记忆”概念,提出在质疑西方中心主义的同时,也应避免陷入任何形式的民族中心主义,从而真正迈向基于对话与理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

吴建广教授点评
同济大学德语系教授吴建广从历史哲学与话语建构的宏观视角,对丛书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刻阐释。他指出,研究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叙事,核心意义在于回应“21世纪的中国如何重新获得世界话语权”这一时代命题,并思考在此背景下“文科学者何为”。吴建广以深远的历史洞察力,剖析了不同时代德国游记作家背后的政治无意识,指出德语游记中国书写的变迁,本质上是其自身身份焦虑与地缘政治立场转变的镜像。他高度赞赏年轻一代学者在研究中所展现的文化自信与主体性,认为青年已彻底摆脱了“在洋人画框里奔跑”的旧模式,真正体验并融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他将话题升华至学人的时代使命,指出为中华文明共同体在国际场域建构话语权、掌握阐释权,是当代中国文科学者无可推卸的时代责任。两位资深专家的评议和发言贯通历史与现实,充满思想的力量,为整个分享会赋予了厚重的时代使命感。
张帆作总结致辞。她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外语何为、文学何为、文科何为”已成为至关重要的命题。她强调,研究团队将始终坚守文学研究的阵地,并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致力于通过专业的外语能力,共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叙事体系与传播体系。她展望“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的未来规划,表示在德语文学研究的基础上,诚挚欢迎更多语种与国别领域的学者加入,共同夯实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研究。她提出,学界应共同致力于系统梳理中国知识的世界谱系,在文明互鉴的视野下重写西方文明史及文学史。此外,张帆教授还简要介绍了团队另一系列研究成果——“德语上海小说翻译与研究系列”,期待未来能就此专题与读者进行更多分享,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持续贡献力量。
本次分享会不仅是研究中心最新学术成果的一次展示,也为学界资深专家、青年学者提供了与读者交流的平台。“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在文明对话中既强调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表达,又注重异质文化的批判性吸收,为构建平等、开放、包容的跨文明研究范式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些学术成果的取得,深化了中德文学关系史的研究深度,在方法论层面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学术范式,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创新活力与学术自信。

   
   

上海国别区域全球知识文库·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
张帆 主编

该丛书作为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的系列成果正式推出,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帆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丛书意在展示中国话语的民族基因和世界性因素,呈现中国话语在世界文学中多维丰富的流变样貌,通过交流互鉴,破解文化偏见,消融文明隔阂,尤其剖析西方霸权话语对中国形象的误读,甚或曲解,向世界传递积极的中国价值和文化内核,凸显中国话语在世界文学与文化中的影响脉络和共识性价值,助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践行区域国别与全球治理的宏伟目标。
首辑十本书涵盖《德国左翼作家笔下的中国故事》《魏玛共和国德语游记中的中国城市镜像》《德语犹太流亡者笔下的中国故事》《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的中国叙事》等研究著作,通过生动讲述与文本解读,还原历史语境,揭示德国不同时期和群体对中国的异域书写与形象建构。
责任编辑:张馨宇
复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