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主题对谈活动在京举行——陈曦对话濮存昕、李六乙
张馨宇 | 2025-11-17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11 月 15 日,“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主题对谈活动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商务印书馆主办,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李六乙受邀出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译丛主编陈曦担任嘉宾主持。两位艺术家围绕老舍作品的国际价值、莎士比亚戏剧的中国演绎等核心话题,分享了数十年艺术实践中的深刻感悟,展现了中国戏剧人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探索与思考。

作为深耕戏剧舞台多年的艺术家,濮存昕与李六乙均与老舍作品有着深厚渊源。濮存昕分享了出演《正红旗下》等作品的经历,谈到老舍先生文字中对生命痛处的细腻描摹,以及在演绎老舍形象时,通过还原特定时代的服饰细节与精神气质,力求贴近人物本真。李六乙谈到老舍在1924—1930年旅英期间,亲历西方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鼎盛浪潮,受到萧伯纳和皮兰德娄的深刻影响。1946 年后赴美,又接触二战后全球文化新动态。这些跨文化经历,让他的创作兼具西方现代思潮内核与中国本土生活质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关注。

谈及莎士比亚戏剧的中国化表达,两位艺术家分享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濮存昕回顾了从《哈姆雷特》到《李尔王》的角色塑造历程,坦言经典角色为演员提供了独特的生命体验。他强调经典作品的当代演绎离不开二度创作时的直觉,需在文学性、哲理性与观众接受的同步感之间找到平衡,让古老文本与现代观众产生共鸣。李六乙则从导演视角,阐述了外国经典剧本翻译与改编的原则。他指出,在选择剧本时,需兼顾文学性与戏剧性。以契诃夫作品的改编为例,其团队综合焦菊隐与童道明的译本,既保留经典文学质感,又让演员更易理解演绎。他特别强调,戏剧语言有别于文学语言,核心使命是服务于舞台表达,能够直抵人心,击中观众。

作为契诃夫经典剧目《海鸥》的主演和导演,濮存昕分享了他对这部剧作的独特理解,海鸥不仅是折断翅膀的海鸥,更有飞翔的积极意义 ——“不飞因有鱼虾(物质生活),真正飞翔需与物质割裂”,特里波列夫以自杀完成精神超越,是全剧的 “惊叹号”。他坦言,解读经典需从台词肌理中提炼哲思,也需要以自身生命阅历为底色,才能贴近作品的深层内核。

对谈中,两位艺术家一致认为,中国戏剧的发展离不开对历史的传承与对世界的借鉴。濮存昕表示,中国戏剧今天仍需“张眼看世界”,了解世界戏剧的历史与现状,才能在全球化语境中锚定自身坐标。李六乙则呼吁戏剧界关注“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这类学术著作,他高度评价这部译丛的学术价值,认为其以国别分类的独特体例,完整呈现了世界戏剧从历史到当代的发展脉络,为中国戏剧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陈曦最后作结,戏剧是连接古今中外的精神纽带,唯有以真诚之心深耕实践,以敬畏之心传承经典,以开放之心拥抱世界,才能让中外经典作品在当代焕发出持久生命力。

“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是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剑桥大学出版社三强联手合作,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重磅精品图书。它规模宏大,共计14卷,涵盖了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俄国、爱尔兰、日本、非洲、斯堪的纳维亚等10个有着深厚戏剧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戏剧史。其中,英美两国各占3卷。这套译丛定位于“以普罗大众和专家为读者对象”,每一卷都可称“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戏剧史”,其学术水准堪称当今世界戏剧国别史研究的翘楚,是该领域的典范之作。

责任编辑:张馨宇

复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