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作家朱秀海以《远去的白马》回应何为革命初心
夜 雨 | 2021-03-29
收藏
摘要: 《远去的白马》是一部书写东北解放的壮丽史诗,更是军旅作家朱秀海弘扬“初心”和“使命”精神的一曲英雄颂歌。

3月27日,“以笔为旗,致敬英雄——朱秀海《远去的白马》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原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作家、诗人朱秀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批评家李敬泽,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刘大先齐聚一堂,围绕小说《远去的白马》,畅聊文学的价值、人民的意义、革命的初心。此次活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杂志、SKP RENDEZ-VOUS、凤凰网文化、当当联合主办,军旅文学批评家傅逸尘主持。

军事文学作品《远去的白马》是军旅作家朱秀海在采访了多位亲历过解放战争的幸存者后,在丰富的创作素材的基础上,以一匹驰骋沙场的白马为引,所讲述的战争年代的一个传奇故事。小说主人公赵秀英,在抗日战争期间就曾多次组织村民支前,带领全村民工队配合八路军作战。由于混乱中的一个误会,赵秀英和她带领的支前队来到东北解放战争的战场上。背井离乡、思念幼儿之苦没有动摇这位共产党员的心,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才能和做群众工作的经验,组织打粮队帮助三十七团度过缺衣少食的艰苦岁月,数次救全团于饥困。在战场上,她冒着从前线抢运伤兵,在敌军的轰炸中用血肉之躯架起战场通讯的生死线。解放战争胜利后,她继续坚守着共产党人的使命,为一方水土、一方百姓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是一部书写东北解放的壮丽史诗,更是弘扬“初心”和“使命”精神的英雄颂歌,也是军旅作家朱秀海以此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献礼之作。

发布会上,朱秀海分享了《远去的白马》的采访和创作背景,他曾两次参加边境作战,为了追随36团(书中37团)的战争足迹,2004年,朱秀海从山东胶东老区开始采访,从山东到东北,从战士们登陆的庄河一直到四保临江长白县,又从东北采访到广东,历经13个月,采访了130多位36团的老战士。这位支前女英雄的形象也在采访中渐渐丰满起来。朱秀海感慨,从来也没有经历过像36团这样完全是由基层老百姓组成的,一点都不会打仗的部队。在采访的过程中,他才真正开始理解人民革命为什么胜利。“当共产党成了人民的时候,任何的困难、任何的艰难都阻挡不了人民的军队。”

在评论家李敬泽看来,《远去的白马》主人公赵秀英身上有很多不同的维度,她是一个女性、一个农民、一个革命者,又是一个经历了革命和战争的洗礼最后又归于乡村的人。他把《远去的白马》看作“一个人的或者一群人的伟大的征途和伟大的回乡”。他认为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倡导行天下之道,行天下之义,最后要“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赵秀英的身上既有革命者的侠气,又有起于民间的侠气,有着丰富的人性。

 

评论家刘大先在读完《远去的白马》后深受感动,评价《远去的白马》是我们时代的“雅正之歌”,“雅”不是附庸风雅,或者小资情调,或者中产阶级美学,而是来自于《诗经》风雅颂的“雅”。这部精神洗礼之作,也是他近年来读过的非常提气的一部作品。

《远去的白马》朱秀海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2月版/72.00元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