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读友读品节代言人谈读书
葛剑雄 | 赵丽宏 | 梁鸿 | 黑鹤 | 王芳(内容详见P2、3)
夜 雨 | 2021-04-23
收藏

葛剑雄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等,主编有《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等。

《黄河与中华文明》葛剑雄著/中华书局2020年10月版/65.00元 ISBN:787101147025

《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葛剑雄著/岳麓书社2021年1月版/78.00元 ISBN:9787553813752

梁鸿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出版有非虚构文学著作《梁庄十年》《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四象》等。

王 芳 主持人、教育人、作家。出版有《给孩子的50堂情商课》《最好的方法读唐诗》《最好的方法给孩子》《穿过历史线,吃透小古文》等。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夜  雨

2021商报读友读品节公益代言人又添新成员!

他们是:葛剑雄、赵丽宏、梁鸿、黑鹤、王芳(排名不分先后),他们都是深受读者喜爱的名家,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阅读代言,推广阅读。

在2021世界阅读日到来之际,我们分别对他们进行了专访,请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观和创作观、他们最新的作品,以及读书感悟。读者同时可以关注商报视频号(见右),分享他们谈读书的视频。

葛剑雄:不同的读书目的要用不同的方法

葛剑雄爱书、嗜书,他认为,谈读书的人要鼓励大家读书,针对不同人的阅读目的,找出一种适合他们的办法。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不仅精于学术研究,其兴趣和涉猎面也都极广,打通了各种学术领域,如历史地理学、人口史;也打通了学术与现实社会的壁垒,他关心社会,看到不公平、不合理的事,会坦率地讲真话、讲实话,也因此被视为一位有家国情怀的学者。

葛剑雄少时热爱阅读,流连于图书馆、新华书店和各种旧书摊,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于1978年以第一名考入复旦历史系,后师从谭其骧,其师求是的品格为他树立了学术和人生的典范。

古稀之年的葛剑雄仍然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作中来,无论是去年出版的《黄河与中华文明》,还是近期推出的《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近几年除了做一些已有成果的整理,葛剑雄比较多的,是做学术大众化的工作。他希望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包括老一辈人长期研究的成果,以及自己的一些体会向更多的人传播出去,也因此,在邀请荐书的时候,本着学者要做好普及工作的观念,他“斗胆”推荐了自己的作品。“学术成果是学者花了很大的精力才取得的,但覆盖面很窄;很多学术研究早就解决了的问题,但社会上有些领导或精英,还在用原来错误的观点。其原因就在于学者没有及时把学术观点进行普及。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学者要在专业内做尽可能多的普及工作;一是普及专业以外的东西。”他以中国移民史这一主题为例,他既有皇皇6卷本的《中国移民史》,还有一本三五十万字的移民简史,以及十万字的小册子《我们的国家:疆域与人口》,这样分层出书,一项研究成果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否则学术研究做完了,大家还在用错误的观念。

葛剑雄爱书、嗜书,当记者拿着媒体报道的关于他谈论阅读的各种观点进行求证时,他认为读书是个性化的,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不同的目的要用不同的方法,不能把不同目的的阅读混淆在一起。他以《黄河与中华文明》为例,“这是一本普及性读物,读者如果想比较形象地了解黄河,想随心所欲地凭个人兴趣看书或增加个人的情趣,可以翻翻。”

他同时对很多读书观点进行了思辨式追问。比如,被很多人批评的“阅读功利化”,他认为,今人不要滥用功利化,如果把阅读作为一种工具,当然应该功利化,写论文、找资料能一本书解决问题,为什么要查两三本呢?阅读如果是为了写论文,就应该在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途径获得。比如不要一般地反对“阅读碎片化”,研究者需要系统地学原典,但一般人增加知识或情趣,大多数学习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关键是要分清楚学的是“碎片”还是“垃圾”。比如“提倡快乐阅读”,在他看来,高深的学问往往是枯燥的,一味讲快乐,谁来做研究工作呢?比如“读图时代”,他认为,图像有直观反映概念的优点,但过多地强调读图或者音视频表达,不利于培养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能过多地提倡读图。又如读书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与“谈论人均阅读几本书”相比,我们还要关心读者在读什么书。再如,“读一些无用的书”。在他眼里:无用即有用,形式上的无用是为以后储备的,或者说这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如果真正无用,为什么要去做呢?他同时希望,一些专家、学者等公众人物推荐书单要谨慎负责,不要套用自己的标准,而是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了不同的标准和途径。“推荐书,要知道读者对象和目的是什么,知道他的水平在哪里,才可以推荐。”

梁  鸿:阅读是我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一个文学家对故乡反复书写,并且不断纵深发现,描摹出一个普通村庄绵长而有力的生命线,让里面的人物像浪花一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2021年,梁鸿以《梁庄十年》重新审视家乡梁庄,以细腻的描写和敏锐的洞察,将梁庄人再次带回人们的视野。

和梁庄人一块往前走

继《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相继出版后,2021年,梁鸿重审故土,以新作《梁庄十年》构建更为完整、曲折的农村变迁史。正如梁鸿所说,“中国当代村庄仍在动荡之中,或改造,或衰败,或消失,而更重要的是,随着村庄的改变,数千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形态、性格形态及情感生成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她想以“梁庄”为样本,做持续的观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村庄志”,并记录时代变迁。

10年前,梁鸿以《中国在梁庄》将一个普通中国北方村庄“梁庄”带到读者面前,书里记录了她家乡父老的喜怒哀乐、人情风俗、生老病死,也有时代的急速剧变。2013年,在《出梁庄记》中,梁鸿将目光投向离开了梁庄的人,讲述了背井离乡的梁庄打工者们的故事。梁鸿在这两部作品中,展现了她眼中的乡村图景,并由此折射出中国近几十年来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十年后,当梁鸿重新审视故土,她笔下的梁庄,又是怎样的景象?

从失去声音的农村女性到返乡的打工者,在《梁庄十年》中,梁鸿以细腻之笔,走访并记录时代转折下真实的个体命运。他们是:怀揣一百万现金、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万敏,在北京漂流许久之后返回故乡的梁安,唯一一个移民西班牙的打工者学军,吴镇的第一个千万富翁秀中……一些漂泊者重新返乡,一些人则再无音信,还有一些人逝去……村庄的面貌、河流和土地也都与从前不同。梁鸿还首次发现了梁庄那些“消失的女人们”。在梁庄,身为女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常常忽视她们的存在:她们一出生就面临歧视;长大之后,在毫无自我保护意识的情况下进入青春期;婚后成为某某的母亲、某某的妻子,最终失去自己的姓名,并飘零不知何处。此次返乡,梁鸿寻回了村庄中“消失的女人”,她们久别重逢,畅谈成长过程中种种不为人知困境:家暴、偏见、歧视、流言蜚语……“我想把她们聚拢在这本书中,让她们重新在梁庄的土地上生活,尽情欢笑、尽情玩耍。”

对梁鸿来说,书写梁庄不仅是写村庄志,对她自己也很重要。“对梁庄持续的观察,也是持续地对情感的探索。这是属于我个人对乡村的情感,以及对时代的情感的表达。有这么一个人持续地观察一个村庄的生老病死,并以此解构中国当代的情感问题和生存的样态,是值得往下做的。至于后面怎么写?不知道,我不知道每个人的命运将会怎样变化,这是动态的,也是其迷人的地方。以10年为一个阶段的话,在社会浪潮中,人会往哪里走呢,阳阳(梁庄的下一代人)上大学?……我不会去预设,我会和梁庄人一块往前走,这是我期待的地方。”

为什么写作?初心很重要

非虚构文学作品这几年被广为关注,大量作品涌现,梁鸿说她也会读其他人的作品。她认为读者之所以爱看非虚构作品,是因为这类作品对社会有立体的分析,同时,书写了人本身的存在。

梁鸿经常受邀作文学演讲,在为文学系的学生讲非虚构写作的时候,她说自己首先谈到的是初心——你为什么写作?“不需要想得很高尚,作家写作是因为看到了,就想写。但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将笔下的人物定性。”梁鸿提到了进了医院的庞麦郎(凭《我的滑板鞋》一夜走红,后深陷舆论困境),她认为这是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并在努力表达,但他不知道怎么经营自己的人生;媒体的报道就像是对他的围剿,是对他的2次伤害。所以,写作者要对采访对象有充分的了解,而不能随便参与其中。“写作除了初心,还要有基本的文学能力、要广泛阅读,以及对社会的了解。”

谈及读书,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教学中,梁鸿都希望尽可能地读,因为阅读于她,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她会向学生开列各种书单,比如创作型作家的文学理论著作,让学生关注古今中外有理论创作基础的作家及作品,从他们的理论来看作品,比如米兰·昆德拉、纳博科夫、帕穆克等等。

那么,在短视频时代,文学是否面临危机呢?梁鸿显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在她看来,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喜好都是分层的,文学也是有门槛的,深度的阅读需要人静心,需要对书中人物产生兴趣。所以,视频时代来了,但读文学的人还会在,文学会慢慢往前走。每个时代都会对文学有影响,这是正常的,但不要预先想得那么悲观。

记者又向梁鸿提及最近关于“中国文科生太多”的热议,她认为,文科是一个社会思想的基础,是一个社会看不见的精神的基础,人文素养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本素养;即使是理科生,也应该学人文的知识。之所以有人喊中国社会文科生太多,其实是他们的精神处于匮乏或即将匮乏状态。一个社会的文科生不会嫌多,只会看匮不匮乏。每个人在时代中都要有自己的坚守,也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

《梁庄十年》梁鸿著/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1月版/52.00元

ISBN:9787542673053

王芳: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

■王莉莉(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总编辑)

王芳有很多标签,主持人、教育人、作家,哪个都做得兢兢业业而又风生水起。2020年“直播带书”以来,作为阅读推广人的她,让很多家长和孩子重新爱上了读书。在2021世界阅读日,我们邀约她的责任编辑王莉莉,写写她眼中的王芳。

书有未观皆可读。2014年,收到王芳老师第一本书的书稿,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而她引导自己女儿读书的一个方法就是把她带到书店里,拿上书一读就是大半天。这本诚意满满的《最好的方法给孩子》(东方出版社),果真如当时所想,由一个妈妈的经验,复制给了百万、千万的妈妈。

读书是一种积淀,更是一种传承。王芳的父亲是一位读书人,且酷爱书法,书法里藏着对女儿的教导和期望。“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教子教书须教文,积善积德胜积教”“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读书、习文是她从小就在做、一直做、酷爱做的事情。而王芳的女儿婉儿同样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每次看见婉儿,总见她要么捧着厚厚的《哈利·波特》,要么抱着爱不释手的《猫武士》。

一个人一辈子,最终会做什么,离不开童年的潜移默化。王芳作为一个主持人,从来都不是照本宣科,一年一千期的节目,每期的创意都是由她发起,延展,呈现。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面对的嘉宾和观众,都变成她厚厚的感悟和积淀。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对女儿教育的思考让她义无反顾地走上教育这条路。

她用自己的勤奋、真诚、专业,感动了一位位校长,一个个家长,在上千节免费课中,她努力推广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主持人王导六年前就预言,王芳是教育界的一朵奇葩。她的知识脱口秀改变了很多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况,将他们读过的书、学过的道理,轻松演绎,进而变成人生的底色。她在大语文学习上的诸多思考、探索、独创,变成了她一本接一本的作品:《最好的方法读唐诗》《穿过历史线,吃透小古文》《写作文,有窍门儿》,不但妈妈们喜欢,老师们也喜欢。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3月底的北京乍暖还凉,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王芳请到了十几位名社社长,邀请他们晒出版社的家底,与读者分享镇社之宝。的确,一本书就是一座宝藏。看着她在直播间里,从开幕到闭展,乐此不疲地向读者推荐一本本好书,也被她的勤奋和热情带动。

王芳做直播是2020年2月,至今400多天,几乎每天至少10小时荐书,这可不是谁都能吃得了的苦。推荐一本书容易,难的是,日日如此,天天与书香相伴,与读者相伴。有一次,她播到晚上11点,嗓子几乎说不出话来。需要用一个长长的针管,帮她把药打到嗓子里,这半个小时,我如坐针毡。看着她痛苦的表情,忍不住劝她歇歇吧,但第二天,见她又准时出现在直播间。

一名好编辑的价值,在于对市场的预判与引领;一位好作者的价值,在于对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一个观点,一句话,改变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格局与命运。在阅读推广的路上,王芳老师亲笔签名的书达20万册,打开书的扉页,除了她的名字,还有她亲笔画的形态各异的小兔子,“天道酬勤”“海纳百川”是她最喜欢鼓励孩子们的话。印厂办公室的灯光有多少个夜晚是为她而点亮。

王芳做直播后,成了出版社的好朋友,成为出版圈的公共财富。作为一名编辑,我愿意默默地退到背后,远远地看着她,继续被她的努力所鼓励,被她的执着所感染,去做自己更值得去做的事情。

每隔一段时间,我喜欢去王芳的直播间,读读她选过的书,看看同行们在书上标下的每一份匠心,一个创意、一分欣喜,便又油然而生。读书、做书、选书,推广好书,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只有深爱书的人,才能领略这份快乐。浮生漫漫,诱惑多多,只有在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才能让自己,让孩子更多收获一份踏实与安宁。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四月正是读书天,愿所有的人与书为伴。

《最好的方法读唐诗》王芳著/东方出版社2016年11月版/39.80元

ISBN:9787506092852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