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大湾区这片热土,詹谷丰、耿立以散文培育文学之花
童 尚 | 2022-03-28
收藏

3月25日,“詹谷丰、耿立散文研讨会”在广东文学艺术中心举行。此次会议为“粤港澳大湾区作家作品系列研讨会”活动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广东省作家协会共同主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主持。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picturecompress_20220328151243/output_1.jpgoutput_1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副总编辑刘颋,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教授李林荣,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贺绍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张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张莉,《文学评论》编审刘艳,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评论家王必胜,中国作协《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苏州大学文学院长王尧,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军,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昆等嘉宾与会。

据介绍,詹谷丰在《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中回顾了丘东平、欧阳山、洪灵菲、杜国庠、冯铿、冯乃超等广东左联人物的革命轨迹和文学成就,在历史的钩沉和时代精神的回望中重温革命理想、信念。而耿立的《暗夜里的灯盏烛光》则通过对中国当代乡土社会的刻画剖析和历史人物的追溯回望,展现了对城市“边缘人”这一弱势群体的深切悲悯和关怀,以及对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深层追问和思考。

“詹谷丰的《山河故》是一种求真的、求实的创作,而耿立的《暗夜里的灯盏烛光》是个人的、个性化的自我写作。”梁鸿鹰认为,这两部作品的特质使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詹谷丰在挖掘史料、研讨传记上下了功夫,作品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英雄人物为了赢得抗战胜利,最后牺牲在华中抗日的战场上。梁鸿鹰谈到,耿立是一个“南下的作家”,他在书里写道:“我到了南方,好像是一个身份不明的人,是南方的北方人,还是北方的南方人?我在这种夹缝里生存……我是故乡的逆子,也是岭南的弃子,我拒绝北方的认领,但是南方能认领我吗?”耿立的散文中能明显看到“自我”,他的个人经历和经验支撑起文本。在耿立的写作中,乡土的苦难也是重要主题,生活的痛处构成了耿立文本的重要内容。

“耿立的散文有一种刻骨的真实,他是用在生命刻写散文。同时,他的散文里有一种诗性,这种诗意是带伤的诗意,是流血的诗意,这种血淋淋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人生。”由耿立的散文,陈晓明联想起自己的成长历程。那时,他每周要走60里路,才能从村子走到乡里的中学,周六下午回家拿饭,周日要在晚上前赶回学校。山路一共60里,其中30里有同伴一起走,还有30里是自己一个人走。因为相似的生活经历,陈晓明理解耿立散文中生命和土地的联系,以及在少年面对前路时的迷茫与困惑。

“看得出来,他对写作对象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收集了充分的资料,也对此做了思考。因此,这些资料在他手中能够自如地换使用,完全内化到了散文的叙述中,这应该是詹谷丰一贯的写作姿态。”贺绍俊认为,詹谷丰在《山河故人》中体现出了精神信仰,“我理解詹谷丰的道是与文人的良知、社会担当、人文情怀都有关系,所以他似乎不太抒情,至少是不屑于煽情,所以詹谷丰的文字内敛、凝练、寒暄,又包含着理和道。”

贺绍俊提到,再读耿立的《暗夜里的灯盏烛光》会发现,如果只是将耿立作为叙述乡村的作家是不准确的,最重要的是他把乡村作为出发点,将乡村精神无限延伸开来,连接到城市,连接到未来。贺绍俊说:“耿立的散文具有突出的乡村精神,但他的乡村精神已经经受了现代性的淬火,是一种开放性的乡村精神。”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做散文严选的工作,这两本书对我来讲都特别重要。《山河故人》对我来说是一种惊喜,它用文学性、随笔式的方式重新把历史中人物的命运、遭际和他们的文学贡献、文学道路重新激活。”张莉认为,詹谷丰通过对左翼文学传统的追溯,使革命作家浮出历史地标,重新讲述了100年来广东文脉的发掘和理解。

张莉提到,耿立从自我经验去挖掘,这种写作面临另外一种难度——如何从“旧我”里找到新的书写材料,这对作家来说是一个挑战。在《遍地都是棉花》里,耿立写到人们摘棉花,劳动场面令人动容。耿立还写到,母亲40岁生下“我”,又在“我”40岁时去世。过生日时,母亲盼着哥哥来、姐姐来,但最后哥哥、姐姐没来。张莉认为,耿立散文最重要的特点是,让人们重新理解劳动、重新理解情感,甚至包括那些人们不忍直视,但又不得不直视的情感。

“相对小说、诗歌,散文是个边缘的文体。坚持散文创作30年,我的内心也曾挣扎犹疑,但总想,这个文体在那儿,总得有人做。我非常喜欢写诗,但我还是选择坚守散文,必须有人在这里开拓,为这个文体赢得尊严。”会上,耿立有一段简短发言。他提到,怎样进行突破和突围,回应当下,回应内心,这是自己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散文同质化严重,怀乡、怀旧、美食、风景、心灵鸡汤,这些类型是散文写作的“重灾区”。散文的出路不在怀旧,散文的尊严在于建立新的艺术范式,一种新的表达,在新的世界中,建立一个有别于过去狭窄故乡的新的心灵世界,用新故乡安顿心灵。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picturecompress_20220328151302/output_1.jpgoutput_1

张培忠表示,广东作家们始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觉地将个体的“小我”融入时代的“大我”之中,涌现了不少散文精品力作,其中詹谷丰的《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耿立的《暗夜里的灯盏烛光》饱蘸现实的热情、人民的深情和理想的激情,是近年来广东散文创作的新成果。作为大湾区养育出来的作家,詹谷丰和耿立的创作扎根于大湾区这片热土,以这里的历史、文化和当下的生活为养分,培育着他们文学之花。他们的写作,也是对大湾区这片土地的最好馈赠。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既是对广东散文创作的莫大鼓励、支持和助力提升,也为锻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的文学增长点、打造更多新时代的扛鼎之作提供有益的思考借鉴。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