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家畅谈“美丽中国”:应该介入田野,而不仅仅是观看
2022-09-14
收藏

“美丽中国·文学论坛”8月29日在北京CHAO·回声剧场举行。李敬泽、韩少功、西川、邱华栋、杨庆祥等文学名家,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高世名一起参与讨论,《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主持。

“美丽中国·文学论坛”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当天的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年度行动志闭幕式暨文学论坛——田野志:书写美丽中国”分为“行动的回望”和“共赴田野”两个部分,并在线上做同步直播。闭幕活动由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主持。成立于2021年6月的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旨在回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为美丽中国建设奉献艺术能量,聚集国内外艺术、设计、科技、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专家,推动城市更新,促进乡村振兴,赋能社会美育,共建“美丽中国”。汪莎在活动中回顾了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成立一周年学术活动暨“美丽中国研究院年度行动志”。

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主办方供图

 当天活动的第二部分为“美丽中国·文学论坛”,由《十月》杂志和美丽中国研究院联合发起。

《十月》杂志有着关注自然写作和生态文学的“绿色”传统。2021年,《十月》杂志联合贵州“十二背后”旅游区,发起首届“美丽中国”生态文学奖的评选和生态文学论坛讨论,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十月》杂志在2022年新设了“大地之事”栏目:这也是杂志对这一领域关注的延续。2022年六五环境日,沈阳国家主场活动,《十月》杂志作为国内文学期刊的唯一代表,向全国人民介绍生态文学奖的评选和“大地之事”生态文学专栏。以本次文学论坛为契机,2023年,《十月》将继续以文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与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一起,展开“田野志:书写美丽中国”系列行动。邀请著名作家和他们的同伴深入地方,让文学、地理、生态、诗歌、地方性知识与美丽中国的风景相遇,汇聚成“田野志”专栏。

当天活动上,论坛召集人、主持人季亚娅首先介绍了本次文学论坛的策划情况。她在发言中谈到,中国美院美丽中国研究院有年度艺文论坛,十月杂志有国内首个“美丽中国”生态文学奖和生态文学论坛。有共同想法的人走到一起,文学和艺术在美丽中国的行动与实践中相遇,这是继承五四、延安以来的伟大传统,文学和艺术在人民大地相互激发、碰撞。

《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主办方供图

季亚娅说,本次论坛的主题“田野志·书写美丽中国”来自于“行动志”项目档案形式的启发,也来自对现实文学现场的观察。我们常说“正在消失”,正在消失的“故乡”“工厂”“乡村”等等,那么除了小资的、乡愁式的抒情姿态,我们还能怎样讲述田野?回到文学与史学还不分家的年代,那时候我们关于世界的认知是圆形的,我们关于知识的使用还没那么功利,那么画地为牢牢;《十月》想邀请作家,像司马迁修“八书”、班固修志那样,为我们时代的田野、留下一份特殊的文字纪录;类似于文学感受、地方知识、档案、生命体验混在一起的全文本实验,就叫做书写美丽中国。当然此刻并非古典时代,那么在当代语境里,田野意味着什么?地方性和地方书写与当代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美丽中国建设如何使用这些资源?嘉宾们随后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

高世名院长做论坛开场发言。主办方供图

高世名院长在发言中谈到,美丽中国是更好的中国。更好的中国,不但需要外在的条件和基础,更需要心灵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建设和表达需要文学,美丽中国的心灵建设,更需要文学和艺术。20世纪前赴后继的乡村建设和社会建设,它的核心就是人的建设。我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超出当代知识生产的那种全球性的运作场域,从吾土吾民的真实生活出发,去实践,去建立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生产的系统,从乡村社会中去体验,去重新学习另外一种我们久违的言说与创造的方式,另外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另一种交往伦理,另一种对生活的理解。

今年,中国美术学院的罗森教授把莫言的《红高档家族》改编成了戏剧,正在各全国各地巡演。高世名说:“在今天,这本剧显得很重要,因为在这个大数据、社交媒体、网红、键盘侠的世界,莫言笔下的那个红高粱家族,有着一种奇特的吸引力。对于今天的当代的社会,它有着独特的地位。我们可能在今天缺了一种东西,在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里存在的一个东西。”

作家韩少功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论坛。主办方供图

作家韩少功通过网络在线和大家分享了当代文学传统里他所理解的田野,话题从他所写的《马桥字典》展开。作家通过自己在乡村生活的体验,去慢慢接近历史文化的一些深层的故事,然后找到一种方式,像乡下农民在闲聊的叙事方式,比较接近小说的方式,去写一本假词典,去透视一个民族生存挣扎的真实状况,挖掘民族的历史文化根源。他说,当我们谈到田野,谈到乡愁,面对现在的自然生态,与其说我们是在去崇拜自然,不如说我们在自然中间来寻找一个对文明,包括对工业化的文明的一种反思。反思我们在历史进程中失去了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我们的文明有没有可能更好一点?中国的作家面临着城乡二元的,而且是城乡互相混杂、交融、冲突的情况,可能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发言中。主办方供图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如今我们面对的田野,并不是传统农耕的、自然生态意义的田野,而是现代进程发展中的田野、巨变中的田野。最近自己比较系统阅读了近几年国内的小说,发现很多人写乡村题材小说,会往小说里“派”一个作家,通过这样的装置才能完成“我”的书写和言说。这说明今天的作家面对乡村的时候,会觉得有必要在作品中设置一个对他来说安全、有把握的“作家”角色。“我们的文学现在可能在书写乡村、面对乡村、介入乡村的时候,面临着一个特殊的困难。”因此,写作者们有必要重新回到现代文学中,接续一个伟大的乡村书写、田野书写的传统,那就是柳青的传统、赵树理的传统、丁玲的传统、周立波的传统。作家们要以一个行动的、实践的主体去介入田野,而不仅仅是观看者、思考者。希望作家们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自己作为一个行动者、社会实践者,进入真正的社会空间,并且在其中找到自己位置,这样一个书写态度。

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西川。主办方供图

诗人西川围绕论坛的主题谈到了他对“美丽中国”的理解,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还是诗人,都会有他们不同职业身份的视角和表达的方式,但是无论古今中外,在面对田野时,经验是尤为重要的,也是创作的来源。如今的美丽中国建设,如何能够不在彻底毁掉乡村的情况下,使得它美丽起来。不再彻底地毁掉一种文化的情况下,来使这种文化长起来。所以这里全是经验,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里边充满了失败。但是与此同时,艺术家们一直都在做着这个工作。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发言中。主办方供图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在论坛中介绍了他的写作经历,年轻时每一次翻过祁连山的余脉,会看见满山的油菜花在眼前无尽地展现。那种风景,那种田野,深深刻在他生命的经验里,形成强烈的记忆。现在以新北京人的角色去写一座城,“这是一种对美丽中国强大的一个回应。无论写一座城也好,还是写一座山也好,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学家,将以我们的行动写出美丽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教授。主办方供图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教授说:“一个人不仅要写,还要按他写的那样去活,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人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作为诗人海子的同乡,他谈到了故乡这个话题,如今的很多乡村,年轻人都离乡背井,只剩下老人在守着空荡荡的家。他还谈到了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如何解决建设中产生的环境破坏问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文学工作者、艺术工作者,怎么去创造出新的语法、新的韵律、新的色彩、新的装置,去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于美丽中国行动、美丽中国实践、田野调查和美丽中国建设特别有意义。

此次文学论坛是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年度行动志”的最后一项,为这个系列活动划上圆满句号。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