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课”第二期:从杜甫诗中找寻新诗标准
2022-10-21
收藏

10月16日,由北京文联主办、北京作协承办的“文学京彩季·大家小课”系列活动第二期“杜甫与新诗”,在北京市文联大楼七层作家沙龙举办。第二期主讲嘉宾是评论家、诗人、《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

活动现场

当天师力斌的“小课”主要围绕“为什么把杜甫与新诗放在一起?杜甫和新诗放在一起有什么启示?”等问题展开。

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做开场介绍

在给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之前,师力斌反复提到了一个词——标准。作为文学编辑,他经常会想到“新诗有没有标准?怎么评价新诗?怎么评价新诗中的汉语?”等问题。在困惑很多年后,他从2014年起花了三年时间读完十二卷《杜甫全集校注》。

“读它的初衷只是为了比较,我想找找古典诗歌里面到底好的标准是什么,凭什么它成为一个标准?读完以后我有一个新奇的想法,我发现它能拿来和新诗比较。而且我最强烈的感受,杜甫是一个新诗人,不是旧诗人。是先锋派、实验派,不是保守派。(《杜甫与新诗》)这个书写完以后,我已经确认,我现在评价诗歌的标准就是杜甫。我当然知道这个标准肯定是相对的。”

他认为杜甫最适合中国国情,最适合当代新诗人,最适合一百年的新诗。并且给出例子:“比如他在创新方面,我们现在理解的古诗形式非常稳定,非常规范,而且有章可依,所谓典则。他的东西都是千古不易,不能变的。”但当师力斌“遇到”杜甫之后,“就像看到知音。把我心目中关于新诗的诸多问题一一解答。比如诗歌写作的目的到底是啥?诗歌的功能是什么?诗歌的审美和判断怎么来评定?什么是好的诗歌?尤其什么是好的中国诗歌?所以我坚定地把他和新诗放在一起。”他还表示,“这么一个诗人写出来的诗,不是每天坐在书斋里面风花雪月、很高雅地写这些诗。他的诗其实是生命的一种流出,人生经历的一种凝结。那种痛苦经验,包括家国经验在他一个人身上集中呈现,这一点是别的诗人很少有的。”

师力斌还谈到,“杜甫跟我们一样,他是处于一个活生生的人世间的人,他要用汉语表达他的感受。我们当下也是,我们自己写作,也是表达我们的感受,语言是一样的。”谈到将杜甫与新诗放在一起的启示,师力斌通过举例名词、名词意识、动词等来印证“杜甫对于字、词、句法、章法,对于整个汉语写作都有巨大的启示”这个观点。

主题发言结束后,与会的十余位听讲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师力斌一一解答。许多人表示听完老师的分享,不仅明白新诗是有标准的,也再一次理解杜甫与新诗的共通之处。

北京作协副秘书长王虓

活动最后,北京作协副秘书长王虓对活动进行总结:“每个人应该寻找自己的那个标准,别人的标准代替不了你的标准。只有找到心里真正认可的标准,才对你有意义。我相信只要每个人找到自己的标准,无论你是写,还是读,都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据悉,今年10月-11月,北京作家协会将邀请文学领域的多位大咖作为主讲嘉宾,讲授内容会涉及到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多种文体。在“大家”和大家一起畅谈文学奥秘的美好时光里,共同领略:文学照亮生活,经典滋养灵魂。“小课”不小,“大家”可亲。(刘思怡)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