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野”到“沙发”,一位跨界作家的考古“方”
2023-02-24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2月24日,来自于田野的考古人许宏和同是中国社科院的考古研究员王仁湘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就新作《许宏的考古“方”》展开了一次对谈,河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张艳主持这次分享会。“我都不知道我以前写的这些东西居然还可以被称为散文,现在居然成了作家。”许宏如是说。

作为田野考古人,许宏入行40余年,当了20年的考古队长,亲手发掘出了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和“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主编过天书般的考古报告,出版了砖头厚的学术专著,他的“解读早期中国”系列、“考古纪事本末”系列、学术自选集系列图书兼顾专业性与普及性,是图书市场上的热销品。现在,许宏摇身一变,跨界成为非虚构作家,为读者带来他的首部散文随笔作品。

《许宏的考古“方”》,分为《装作有闲》《透物见人》两册。书名里的“方”,既包含田野考古里的探方,也囊括了考古人从方法、方略上的思考。相较于他以往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学术著作,随笔文字更贴近大众读者,轻松好读。《装作有闲》中既有作者对考古命题的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也有短评微论的真知灼见;既有蓦然回首青春的感慨,也有生活中的风雅诗兴,普通人的烦恼和小确幸;《透物见人》中有对恩师的深情缅怀,对师友的难以忘怀;有对考古圈子的反思与再思;有严谨而不失灵动的自序、他序及后记;有写书的心迹留痕,也有读书的所悟所得。

许宏的这部非虚构作品,一扫专业学术论文的繁琐枯燥,有着恰如其分的典雅从容。其中对考古材料的分析研判,行文看似诙谐轻松,持论却严守学者的严谨和学术的庄重。与此同时,在学术研究上,许宏始终秉持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从不做过多推衍。谈到自己“搅局者”“少数派”“孤独求败”的标签,他表示“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一直是自己的风格。

近些年,他逐步从“田野”走向“沙发”,积极投身公众考古普及,在喜马拉雅上侃“宏观考古”,成为B站的UP主,经常和自己的110万的微博粉丝互动,为年轻人科普考古知识,同时还时常现身在许多论坛和考察活动中。跨界和出圈对许宏来说已经成为常态,他穿越于古代与现代、田野与城市之间,在读书、思考、写作的路上,乐此不疲。

谈到学科建设,许宏坦言,构建起沟通学术和公众的桥梁,就需要回归学理、回归逻辑、回归常识。他说,“所有学科都是研究‘人’学的,从学理、逻辑甚至从常识上跟大家交朋友,这样一来大家就有一个共同的话语平台了。” 王仁湘建议,学科建设不应把把圈子划得太小,专业不要弄得太细,学生的知识面、关注面宽一点、薄一点会更好,然后就是融会贯通。

考古学具有本源性学科特色,其成果辐射和影响其他学科。因其专业和神秘,令圈外人难以走近。许宏的学术随笔,走出象牙塔,将长期封闭在圈子内的学术成果,以散文化的形式,回馈于社会公众。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实习记者 邹春江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