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常博物,记得去看花
——刘华杰《草木有本心:生活中的博物学》新书发布会在京召开
2023-02-24
收藏

2月24日上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华杰新书《草木有本心:生活中的博物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3年2月)发布会《普通人为什么要“访问”大自然》在北京图书订货会第一活动区召开。发布会上,对于出版这本书的意义,刘华杰老师说:“‘浮生常博物,记得去看花’,‘自然以自由’,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博物+’策划。‘博物学平行于自然科学存在、变化与发展’,普通人做不了科学,每个人却可以启动自己的‘博物人生’,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变得快乐、自在、乐观。”

作者刘华杰作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专业是科学哲学和科学史,而近些年他一直在大力呼吁重启古老的博物学。为此他身体力行,一阶实践和二阶理论探讨同时进行,创立博物学论坛、主持博物学文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编《中国博物学评论》(商务印书馆出版)、撰写《勐海植物记》《崇礼博物散记》等。究竟是为什么要重启博物学?难道哲学不是与抽象概念打交道吗?而博物学十分具象,且相对于当今高科技显得十分肤浅。为什么中国科学哲学、科学史界对博物学格外重视,《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期刊多次刊发讨论博物学的论文?  

刘华杰给出的回答是,恰好是考虑到今日人类群体和个体发展所面对的困境,才这样做的。从哲学的角度寻觅可能的进路,找来找去,左思右想,他最终确认博物之学才能伴随人类行稳致远,而资本与权力裹挟的求力型智力竞赛,将加剧天人系统的矛盾,并令人类本身处于危险境地。在他看来,博物学积累了人与自然长久互动的智慧,是久经考验的知行体系。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博物之学,在全球化、高科技博弈中,博物学式微,从各级教育体系中淡出。在许多人看来它只是肤浅的某种科技,是前科学或潜科学,科学人根本瞧不起博物者。刘华杰教授却认为,这样理解博物与科学之关系,并不合理,严重低估了博物学的杰出贡献,与史实不符。中国古代的茶叶、蚕丝、瓷器、豆腐都是博物层面的伟大成就,与西方的机关枪、原子弹、基因修饰生物等完全不同,刘教授认为这是博物版的中国四大发明。在他看来,博物与科学有交集却从来不是一回事,它们有不同的旨趣,近现代意义上“科学”的历史非常短。博物面向生活世界,而科学面向科学世界。在现象学哲学看来,当今科学的危机恰好表现为现代科学遗忘了其生活世界的意义基础。刘华杰这样做,许多人不理解,其实他是在向老子、庄子、亚里士多德、达尔文、歌德、康德、梭罗、利奥波德、罗尔斯顿、卡尔松等哲学家学习,并没有背叛自己的学科。他考虑问题的时空尺度更大,或者用他喜欢的词语,学者要学会“变焦”地看问题。

换个角度说,现代科技越来越专门化,普通人很难把握其细节。公众对科技的内容、发展方向不可避免地失去理解力和影响力。这不是通过多普及点科技知识能解决的,也不是强调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加强民主制度建设能解决的。非常关键的一条在于,现在流行的与大自然打交道的知识,已经远离公众。多数人的知识都来自书本、新闻和信息网络,是二手的;人们放弃了直接观察、了解大自然的权力,不但不能获得第一手知识(哪怕非常肤浅),也随之对自然之物丧失了审美能力和审美兴趣(对于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麻木)。这与环境加剧破坏一致,却与生态文明建设背道而驰。

复兴古老的博物学,不仅仅是从大自然中找乐子的事情,更不是玩物丧志,它涉及重审人的本性(人是一种动物)、人与大地的世代情缘。无论人们的世界图景扩展到哪里(其实超出太阳系就有困难),地球永远是人类的唯一家园,逃离地球到太空中生存根本上是神话(人的肉身对于重力加速度的适应就不可能解决,这只是一项困难),连好的科幻都算不上!公众“访问”大自然,不能仅靠二手知识,不管二手知识如何精致、如何有力量、能赚回来多少钱。博物之学是公众可以操作的格物致知的学问。它确实肤浅,但足够使用,也一直在缓慢增长。其肤浅并不完全是缺点,某种意义上反而成全了其破坏力小,是一种可持续的致知动作的“美德”。博物过程中(像达尔文、E.O.威尔逊、缪尔一样),人类个体能够更好地感知大自然的复杂性、多样性,对风险和可持续生存加深理解。博物也是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有效途径,既适合孩子也适合成年人操练。博物者,通常也是有趣的人、会生活的人。

《草木有本心:生活中的博物学》从北京大学四院中的植物说起(读者完全可以比照行动,从自己生活的社区开始,甚至从餐桌开始),通过植物命名、植物术语、植物手性、入侵植物及植物伦理等有趣专题,有意无意地传播了知识,更提示了一种生活方式:成年人可以像孩子一样,始终对周围的事物保持求知的兴趣,以乐观向上的态度过好每一天。观世界,成就世界观,建立自己的有依据的世界观。其实,这已经涉及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哲学,即所谓“时代精神”。不是学院派哲学,那些大多已经异化了,常与申请项目、发表论文、评职称联系在一起,与百姓幸福生活、天人系统可持续演化渐行渐远。

刘华杰认为世界正在经历从A(原子atoms)到B(比特bits)的转化,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一进程。数字化进程中,作为个体的人只有与大地锁定,才不至于被彻底虚化。博物学重视物,并非不在乎精神提升;博物学讲的是“物物而不物于物”。物是抓手也是根本,离开对物的全面关切和细致了解,是自欺欺人。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宏认为本书的出版主要是为了倡导大众读者培养博物意识、博物精神,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本书作者从身边的植物讲起,带领读者走进看似深奥的博物学领域,循循善诱,让读者在不经意间打开一扇进入博物学的窗子。随之接下来为读者讲解植物的名称以及分类等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也就显得不那么突兀而易于为读者所接受了。其中穿插的各种植物故事也进一步拉近了读者与博物学之间的距离,每位读者都会有自己与植物的故事,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作者娓娓道来,舒缓的叙述节奏中透露出其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处处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体现出作者的人文主义关怀。全书还插有很多彩图,边读文字边欣赏,可增加大家的审美情趣。这是一本可放在身边随时翻阅的图书,也是可边欣赏身边的植物边阅读对照的图书,相信读者朋友们会很喜欢这本书。本书也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进军科普出版领域的一部优秀作品,具有成为双效好书的潜力。

总之,作者作为中国博物学界领军人物的身份,使得本书内容权威可信。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扎实的分析,旁征博引,启动每个人的博物情怀,实为本土原创科普作品的示范之作。全书四色印刷,版式考究,装帧精美。作者不仅是一流的学者,还是出色的摄影家,书中包含数百幅图片,诠释植物之美。从而使得本书成为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五性兼具、文质兼美的科普作品。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