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新著长篇小说《父父子子》座谈会在京举办
2023-06-02
收藏

5月31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新著长篇小说《父父子子》座谈会在北京红色世纪会展中心举行,本场活动由中信出版集团、民盟中央社会委员会主办,华夏少奇(北京)文化发展中心、文萃堂读书汇承办。

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周秉德,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民盟中央社会委员会主任董祚继,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张晓龙,中国传记文学会会长万伯翱,《解放军报》原文艺部主任、文艺评论家陈先义,陆军少将、军旅作家黄喜民,吉林省委原副书记、教授林炎志,原外交部参赞林耿耿,原总装后勤部副政委、少将罗箭等,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洪勇刚、执行总编辑王蕾、《父父子子》责任编辑肖诗雅出席本次会议。活动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黄峥主持。

《父父子子》描写四个家族在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50年间不同境遇下的选择,把家国情怀与世间真情融会贯通,堪称一部悲欢离合的双城故事,一卷波澜壮阔的家国史诗再现了中国近现代沧桑历史,彰显了前辈英烈前仆后继的不朽精神。该书是梁晓声继《人世间》之后完成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李路导演将拍摄成电视剧。

  

本书的创作初衷来源于梁晓声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心中本能的感动。在翻阅《哈尔滨大事记》的过程中看到有些年轻人不被人知的抗日事迹,作为哈尔滨籍作家,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创作《父父子子》这样一本书。他认为家国情怀到最后是可以上升到人类精神的美学层面的,“我们曾经有过的民族那些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能够激起我们昂扬精神的家国情怀,在今天依然是宝贵的。它不但需要继承,还需要发扬”。

梁晓声发言中

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洪勇刚从出版的社会责任和文艺文化强国建设角度充分肯定了《父父子子》,他表示:“《人世间》是以家为基石,《父父子子》则是以国为穹顶,二者遥相呼应。以浩荡的长卷和遒劲有力的笔触,抚慰苍生,震荡人心。在当下的中国如何赓续民族血脉,如何续写时代华章……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思考的问题。阅读梁晓声老师的《父父子子》,相信我们会从中找到各自的答案。”

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洪勇刚

评论家陈先义用“为历史作证,为善良辩护,为正义伸张,为生活承担”概括《父父子子》这部作品,“作品产生的坚不可摧的力量是文学与真善美达到最完美的结合”。并从历史、优秀文化传承、文学语言和故事内容四个角度做出专业点评。他认为《父父子子》回到从历史深处对民族精神进行挖掘和寻找,并充分肯定了书中将海外华侨的生存和命运与民族精神和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写法,使作品具备了更宽广的视野、更远大的情怀。书中各色人物的选择无不体现了正义的力量和民族气节。书中的世间风情和人物万象,从细节处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父父子子》对近代中国在争取独立自由的时代背景下百姓生活的图景的描画,可以把读者带回到百年前的人物景致,表现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延续,与《人世间》一起共同构建百年中国的时代民族风情化,从而让读者从文化的源头看待我们的文化发展。

《解放军报》原文艺部主任、文艺评论家陈先义

董祚继教授认为《父父子子》的现实主义文风和时代性思考将爱国主义作品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民盟中央社会委员会主任董祚继

本书责任编辑肖诗雅回顾了这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和个中细节。

《父父子子》责任编辑肖诗雅

林炎志认为《父父子子》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东北这片土地上的重要历史断面。

吉林省委原副书记、教授林炎志

陈昊苏表达了书中将抗美援朝时期双城故事一笔带过的遗憾,并结合历史现实提出了宝贵建议。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

万伯翱、张晓龙、周秉德分别发言。

中国传记文学会会长万伯翱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张晓龙

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周秉德

文萃堂读书汇主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黄峥

梁晓声给读者签名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