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茅奖作家刘亮程:《江格尔》史诗给过我智慧和力量
翎笙 | 2023-08-11
收藏


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揭晓,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刘亮程《本巴》摘得茅奖,几次与茅盾文学奖擦肩而过的译林出版社终于圆梦,也实现了江苏出版界在这个中国文学最高奖的零的突破。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第一时间采访了刘亮程。

Q.祝贺您获得茅盾文学奖,请问您得知这个消息后有怎样的感受呢?

刘亮程:没什么感受,感谢吧。感谢茅盾文学奖,感谢新疆这块土地,感谢这块土地上丰富绚烂的多民族生活对我的滋养,并且要感谢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我的《本巴》小说是以《江格尔》史诗为背景去书写的。《江格尔》史诗给过我智慧和力量。

Q.您问什么会想到以江格尔这个民族史诗作为本巴的背景呢?

刘亮程:我在新疆生活,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聚集地区,我很容易和这些同属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各民族的优秀的文化艺术相遇。其实这么多年我就是在这种生活中长大的,也是从20多年前就开始读《江格尔》史诗。当时读它的时候并没想到以后会写一部跟史诗相关的小说,但是多少年以后,一部叫《本巴》的小说,就在心灵中生发芽生长起来。这看似是偶然,其实也是一种必然,就是一种生活它滋养过你,你就会在不管是隔多长时间,你也会反过来用另外的方式去回馈它。

Q.近年来民族写作广泛受到关注,您对此有怎样的看法呢?

刘亮程:我在新疆也非常关注其他民族作家的文学作品,比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还有其他民族的文学作品。因为我生活在新疆,我知道这块土地上的生活不仅仅是被汉语书写,也被其他各种语言文字在书写。我对这样的书写充满了好奇。

Q.您近期的写作计划和阅读是怎样的呢?

刘亮程:我一直在写作,写作是我的生活,我住在乡下,每天除了种菜、就是写作。我一旦开始写作就基本上不读书了。因为我是作家,我的主要工作是写作,不是读书。

 

他在《本巴》自述中这样写到:

《本巴》通过三场被梦控制的游戏,影子般再现了追赶与被追赶、躲与藏、梦与醒中的无穷恐惧与惊奇,并最终通过梦与遥远的祖先和并不遥远的真实世界相连接。

写《本巴》时,我一直站在自己的那场噩梦对面。像我曾多少次在梦醒后想的那样,下一个梦中我再被人追赶,我一定不会逃跑,我会转过身,迎他而去,看看他到底是谁。我会一拳打过去,将他击倒在地。可是,下一个梦中我依旧没有长大到跟那个追赶者对抗的年龄。我的成长被梦忽略了。梦不会按我想的那样去发生,它是我睡着后的生活,不由醒来的我掌控。我无法把手伸到梦中去帮那个可怜的自己,改变我在梦中的命运。但我的小说却可以将语言深入到梦中,让一切如我所愿地发生。

写作最重大的事件,是语言进入。语言掌控和替代发生或未发生的一切。语言成为绝对主宰。所有故事只发生在语言中。语言之外再无存在。语言创始时间、泯灭时间。我清楚地知道,我的语言进入到冥想多年的那个世界中。我开始言说了。我既在梦中又在梦外看见自己。这正是写作的佳境。梦中黑暗的时间被照亮。旧去的时光又活过来。太阳重新照耀万物。那些坍塌、折叠的时间,未被感知的时间,被梦收拾回来。梦成为时间故乡,消失的时间都回到梦中。这是语言做的一场梦。

这一次,我没有惊慌逃跑。我的文字积蓄了足够的智慧和力量。我在不知觉中面对着自己的那场噩梦,难言地写出内心最隐深的意识。与江格尔史诗的相遇是一个重要契机,史诗给了我巨大的梦空间。它是辽阔大地。我需要穿过江格尔浩瀚茂密的诗句,在史诗时间之外,创生出一部小说足够的时间。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现任新疆作协主席,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长篇小说《虚土》《凿空》《捎话》《本巴》,访谈随笔集《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等。有多篇散文收入全国中学、大学语文课本。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等奖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