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少年中国史:别样的历史呈现
2023-10-07
收藏

在人的认知中,“历史”二字的厚重感是其它任何事情所不可比拟的,囊括其中的是文明的进程、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分分合合。今天的我们,想要真正理解这千年江山的恢弘壮美,朝代更迭的悲欢离合,恐怕需要无比扎实的理论素养与人生阅历。

作为一名高中生,一个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懊悔终日,在学海中苦苦挣扎还不知如何上岸的少年,还不敢说对脚下的土地有什么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有的只是对这片疆土的赤诚、对历史的敬畏和渴望深入学习的诉求。历史的深沉需要用心去领悟、故事的精彩需要用双眸去洞察。于是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我选择了这套《极简少年中国史》,准备以此去叩问历史、领略沧桑、寻求智慧、探秘胆识、问道文明。“极简”两个字满足了我“终南捷径”的小确幸,回应了当代社会快节奏、碎片化、颗粒感的现状,一书在手彷佛历史满怀,谋略上身、知识充盈。带着期许与兴趣,我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欲罢不能,它以独特的视角和庖丁解牛的手法生动地再现和诠释了历史上那些最精彩的剪影,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将历史的厚度与深度融入在赋予时代气息的字里行间,让我以现代性的心态去触摸史实,手法之新颖、入笔之独特、叙事之引人入胜,都让我心生敬佩。

29403266-2_u_10.jpg

《极简少年中国史》郑连根著/济南出版社2022年4月版/198.00元

既然是极简,那么“简”在哪?这是我看到标题时最想问的问题,琳琅满目的书架上,薄薄的身子可否载得动这文明的分量和千年的沧海桑田?翻开书本看到目录,心中的谜题开始慢慢揭开。我发现了每一章都设置了四个部分,分别有着各自的作用。其中,“历史现场”具有通览意义,因繁就简、以简驭繁;择要而叙,并非对史实的面面俱到,颇有以“小布头”承载“大历史”的姿态,回应了“极简”特质。以《秦帝国》章节为例,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华夏、名震天下,作家没有依据时间轨迹铺陈,而是撷取要点营造历史情境,先后讲述了秦始皇改称“皇帝”取消“谥号”、设郡县制和官僚契约制度,继而大兴土木、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等举措;又写了威风“出巡”、焚书坑儒、陈胜吴广起义的事件,提纲挈领、循循善诱地把我带入到历史现场,几十页文字就在心中有了一张秦朝素描,颇有读书的成就感。就行文而言,我非常喜欢作家这种充满互动感的叙事方式,他让阅读者觉得仿佛置身其中见证了历史进程,得到了尊重和确认,充满了生命的张力,有一种历史复现时的神秘感和了解真相后茅塞顿开的兴奋感。

“人物故事”则更为直接,是在解剖历史现场基础上对重点人物的工笔画像,笔触细腻传神、画面感强,融入了作家识断,史论结合。例如在五代十国章节的中,以李克用的三支箭入笔,既是对前文的赓续,又是对于当时历史现实的呼应,以箭为线,引人入胜、三支箭分别对应讨伐燕王、征讨契丹、消灭宿敌三个史实,快速入心入脑,显示了“极简”的魔力。文末,作家还用宋朝大文豪欧阳修的警句概括该历史人物的生平,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既是对内容的升华,也在润物无声中以文学入史,融通了文史,使我们在品咂历史人物功过的同时也得到修辞上的熏染。从中学生的视角看,“人物故事”环节的设置是及其重要的,我们对故事比较敏感,需要以知人论世的范式去满足认知,喜欢关注人物的身份、背景、经历、结局等细节;而人物也往往与情节、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观览人物故事有读小说的轻松感与愉悦体验,不仅能让青少年快速抓住重要信息,而且有助于增进对历史的亲和感,更有助于在文字的牵引下深化理解,透过人物之生平、人物间的关系获新知得启迪,循序渐进地对历史增进了感性认识和价值关切。特别有意思的是,作家是用当代话语讲历史故事的,像汉武帝的外向型人格、“超级影帝”王莽、“玩乐高手”唐敬宗等,摒弃了传统历史读物的古旧感和说教味,激发了青少年读者的兴趣、情趣和意趣。通读下来,蓦然感悟到如果没有对重点历史人物的剖析,这套书所呈现也许只是一段段久远甚至斑驳的时光,因为有了对人物灵魂的刻画,这套书就将时间沉淀为岁月、铸就为历史、转化为知识、演化为情感、建构为意义。

第三个部分是“知识贴士”,是对于一些特定名词、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全方位诠释与疏解,彷佛作品的旁白,一直萦绕在耳边,也像历史老师的娓娓讲述。例如在五代十国中对于“燕云十六州”就做了地理梳理,并对其地势、物产和历史沿革予以解说。作家是以学术之严谨进行阐述的,告诉我们其出处是钱穆的《国史大纲》,我意识到家里书架上似乎有这本书。跨步过去看看,作者恰是钱穆。好奇地打开书,不知所云,只觉得高深。不过,我还是“百度”了一下其简介和容貌,霎那间对这位学人肃然起敬,如果不是《极简少年中国史》,我可能永远也没有兴趣去打开这本书,更不会知道钱穆这位著名学者。这样的意外收获在阅读中经常邂逅,类似勾栏和瓦肆、汉朝三杰、白马寺、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宋朝的科技成就等,都在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与之相识,她像文化普及读物一样,不断给予我新知,厘清了原有一些似懂非懂、混沌不清晰的理解,积累了文史常识的“家底”,这是阅读的增值,更是年少收获的喜悦。这种阅读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又一处打动心弦之处,也让我再次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运,这种创新性的“春秋笔法”给予了青少年特定读者群充分的存在感,回应了中学生的现实需求、认知需要和心理特质。只是我非常好奇,作家是如何洞察到我们这般心思的,每一个“知识贴士”的到来都是雪中送炭,“投喂”及时、入心入理。

最后一个模块“观点提炼”,主要评述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的后世影响,以及中国重要制度的社会意义等,诸如儒秦朝灭亡的教训、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唐王朝的文化自信、大宋王朝的“蝴蝶效应”、朝贡体系与全球化贸易的巨大错位、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等,每一个题目都是叩问与揭示,掷地有声,饱含着历史的开合感、纵深感、使命感,也承载了作家的思想、学识与智慧。从阅读逻辑来讲,在感受了历史现场、人物故事的精彩、廓清了概念知识的谜团之后,由动转静,通过观点提炼让读者领略到读史明智、以古鉴今的力量。这种安排与延申对青少年读者而言是的理解的深化与认知的牵引,仿佛生物课上用放大镜去观察肌理和结构、关系与功能。可以说,体例上的巧思与相得益彰,凸显了这套书的分量,也散发出其独有的气质。非常可贵的是,在全书的最后还设立了有关古人衣食住行的专题,讲了古人的“吃”、古代建筑的观念与技术,以及瓷器、茶叶栽培与贸易、竹子文明等内容,好似围炉夜话、坐而论道的主题沙龙,知识性强、通俗易懂。

当我掩卷合书,心中原本的浮躁早已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力量,一种内驱力。产生这种内驱力的缘由,是在这已然过去的漫长岁月中,我们能够于不同朝代,不同时刻,不同人物身上体会到一种跌宕起伏、荡气回肠、悲欢离合与酸甜苦辣,荡荡历史如车轮一般滚滚前行。书中展现的鲜活形象让我停止内耗,将自己的视野置于未来而不是拘泥于眼前的蝇头小利,患得患失。除了这种内驱力,也有一种自豪感充斥全身。为何自豪?自豪于华夏五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自豪我们的先人祖辈守候雄视于世界东方,自豪于我们这一代矗立在巨人的肩膀上。这种源自于血液的能量,是这套书带给的,亦是历史赋予我的。我相信,这也是其他朋辈读者都能够感受到的。

除了自豪感,我还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敬畏。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线性发展直至今天从未中断过,分分合合但终究归为统一,甚至在几百年前,我们还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险境遇。中华儿女坚持下来了、站起来了,我相信这其中的必然性,更相信我们自己的国运,然而我更想提到的是“人”的力量。每当国家面临分崩离析,山河有恙,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或是拥有雄才谋略、或是实干兴邦,二者相辅相成。基辛格曾经评价说:中国总是被他们之中勇敢的人保护地很好。我非常认同这个表述,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到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汉武帝雄韬伟略、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到戚继光抗倭、甲午海战上的破釜沉舟,以及近代中国为了民族独立富强的不懈努力,中华儿女英雄辈出、时代承传,终于团结一致打败一切内忧外患、建立了新中国。而在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在没有硝烟的战场——芯片技术、能源动力、航空航天、武器装备以及核能应用等领域,华夏儿女依然承袭了中华文明的智慧与力量,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书写着当代历史。山河无恙、国富民强,背后终究还是历史的进程和中国人民的力量。这种力量从何而来,我认为五千年的沉淀是充分必要条件。于是在今年学校的合唱比赛中,我选择了扮演民国热血青年的角色,当我在舞台高歌,耳边想起了爱国的呐喊,脑海中浮现出历史中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的场景,于是热泪盈眶也热血沸腾呢,这种情感融入着我阅读完这套书、读完历史后内心所充斥着的巨大感动。

最后,我想郑重地感谢作者,郑连根先生,他用出色的文笔和丰富的文史积累,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套精彩绝伦的书籍。在他的书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一种非师生式、非填鸭式、非枯燥无味的知识补充和文化普及;专为青少年而准备,是作家对我们最大的敬意与尊重。而我也想再次倡议更多同窗去积极读书,去发现更多优秀的书籍、去体会历史给人带来的厚重感、去感受肩上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去修养身心,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通过读书来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宽阔、更长远。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不仅需要续写历史,而且是要创造历史,祖国山河的未来,需要我们一同用学识和坚毅守护、用智慧和实干光大。

(作者:济南新航实验外国语学校  祝瑞泉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