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考古激扬国人文化自信
《百年考古大发现》新书首发式在京举行
聂慧超 | 2024-01-15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1月13日,浙江文艺出版社“从百年考古看五千年中国——《百年考古大发现》新书首发式”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举行。新书《百年考古大发现》为央视《考古公开课》栏目特别策划制作的“百年考古大发现”系列节目的独家原著作品,该书继承和延续了央视《考古公开课》栏目纪念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科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宗旨,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讲解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发端以来32处国内重大考古遗迹发掘的成果和意义。

首发式特别邀请了《百年考古大发现》作者团队中的知名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何毓灵作为活动嘉宾。两位嘉宾和出席新书首发式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文化节目部副主任王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王筱磊,浙江文艺出版社审读员柳明晔,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许龙桃,一起为新书发布会揭幕。

2024-01-14 15:40:07.032000

活动中,嘉宾李新伟和何毓灵围绕《百年考古大发现》一书,在与主持人王筱磊的问答互动中,讲解和分享了关于中国现代考古学开端之时所遇见的时代命题、中华文明与玛雅文明的文明互鉴性、考古学如何走向大众等话题和亲历的考古发掘故事。

2024-01-14 12:37:00.856000

中国考古学诞生与实证中华文明

新书首发活动一开始,主持人王筱磊向两位作者提问对于中国考古百年的感受。李新伟和何毓灵一致认为,中国考古学是一门非常小众的学科,从事考古学研究的人非常少(何老师经常开玩笑说,你知道中国大熊猫少,全国大熊猫可能不到2000只,考古项目领队资格证全国也就1600多个),但是他们却解决了很多大问题。一代代考古人通过“拿着小铲子、小刷子”,经过100年的努力,一点点“挖”出了中国的历史,建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序列史,这项成就非常了不起。

李新伟指出,其实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当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诞生之初就带着实证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重要使命,要靠实证去反驳以学者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对于中国历史的疑古问题,证明我们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我们的历史上存在过三皇五帝。

随着仰韶遗址的发掘,瑞典学者安特生认为仰韶的彩陶文化和中亚、黑海沿岸的彩陶有相似性,且出现时代相对较晚,因此提出“中国文明西来说”。对于这种关乎中华文明独特性和自主性的论断,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先生和当时众多的考古人并不认可,他们先后发掘西阴村遗址、殷墟,最终用考古实物否定了这种论断。可以说,中国考古学从诞生之初就与回答中国历史真实性、中华文明独特性等重大国家问题有着密切关系,不仅在当时深受国人关注,而且关乎100多年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2024-01-14 12:41:13.262000

殷墟的发掘意义与中华文明探源

由于长期从事殷墟发掘工作,何毓灵进一步指出了殷墟考古发掘对于中国考古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他认为安特生的“中国文明西来说”对当时的中国学者是一个重大的心理打击,而殷墟的发掘不光实证了中国3000多年都市文明,还同时通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完全反驳了安特生的论断。在他看来,殷墟作为都城在历史上持续了273年,创造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现在我们到国家博物馆,只要看到“司母戊”大鼎,都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价值。此外,殷墟考古还培养了一大批早期的中国考古学人,如石璋如、李景聃、祁延霈等学者,这些学者后来都成了中国考古学的顶梁柱,所以殷墟可谓是中国考古学人的摇篮。

殷墟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根基和基石。何毓灵指出,通过殷墟,我们可以追溯到早商、先商、夏的文明发展的考古,以及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牛河梁遗址发掘、良渚遗址发掘等,从而建立起考古的纵向年代学框架。另一方面,殷墟也是一个考古学中的横向对比坐标,如三星堆被发现后,就会拿来与殷墟做时间和文明形态方面的对比研究,通过对比明确自身的特性和价值。

2024-01-14 12:39:42.476000

文明互鉴视角下的中华文明与玛雅文明       

作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李新伟曾多次赴国外发掘中美洲的玛雅遗址。中国考古人为何要去参与玛雅遗址的考古呢?主持人王筱磊和现场读者对于李新伟的这个考古工作经历都感到颇为好奇。对此,李新伟解释说:“之所以要在玛雅开展这样的工作,是想在世界文明视角下看我们自己的文明,我们有这样的视角才能理解自己的文明有什么特色。”

他认为,中国人要树立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在了解世界其他文明发展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获得文化自信,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得对世界各个文明、各个人类群体的历史命运有所研究。通过对其他国外文明的研究,会对中华文明早期产生很多新的认识,所以文明互鉴特别重要。对此,他呼吁中国考古学者要有国际视野,让关心考古的公众获得世界文明的视野,这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国该有的视野和格局。

李新伟还结合他在玛雅古城邦科潘的考古经历,谈到了玛雅文明与中华文明存在特别重要的相似性,例如他认为中国人和玛雅人都对“玉”有特别的喜爱之情。中国人认为“佩玉增德”,认为玉具有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这点与玛雅人很相似,玛雅人则认为当地绿色的玉石(翡翠)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植物、玉米的叶子等等都是绿色的),也给佩戴者带来与神灵沟通的力量。此外,玛雅人与中国人在宇宙观上、沟通天地的古代仪式上都具有相似之处。

2024-01-14 15:42:11.461000

考古走向大众与年轻人的文化自信

在回答读者提问时,何毓灵提到考古如何走向大众的话题。在他看来,一些学者写的专业性很强、大众读不懂的文章,主要是出于一种自我式的惯性思维,没有照顾到读者的感受。但近年来,很多学者转变了思维,努力走出象牙塔。

在回答现场读者关于是否选择考古作为大学专业的提问时,何毓灵认为,应该干一行爱一行,考古学是科研,任何科研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如果肯努力又有兴趣,干任何一行都能成功。他还特别提到,当代年轻人对文化和文物的热爱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他们的想象,特别是90后群体,热衷于逛博物馆,且近年从事文物修复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在他眼中,这种年轻人人文情怀的变化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2024-01-14 12:38:42.508000

活动最后,嘉宾李新伟、何毓灵还与读者交流了“殷墟的甲骨文目前可识别的字数”“商朝为何会在遗体上撒朱砂”“考古学家的侦探身份和翻译身份”等专业问题,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聂慧超)

2024-01-14 15:42:46.493000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