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北京话》新书发布会圆满举行——探寻京味儿文化的语言密码
戴佳运 | 2025-06-26
收藏

6月21日,由中译出版社主办的《品味北京话》新书发布会给BIBF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带来了一场充满京韵的文化盛宴。著名京味作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味儿小说语言”第四代传承人刘一达携其作品《品味北京话》与读者见面,带领大家共同探寻北京话背后的历史烟云与文化根脉。中译出版社副总编辑范伟出席活动并致辞,活动由刘真平主持。

1.jpg

《品味北京话》是刘一达耗时四十余年研究创作的力作,全书以知识随笔的形式,通过“寻根探言”“有典有故”“韵味绵长”三辑结构,串联起北京话的千年脉络与京城文化的深层肌理。书中不仅解析了北京土语的前世今生,还通过幽默生动的笔触,将语言学知识与老北京的胡同故事、宫廷轶事和文人掌故巧妙融合,展现了北京人的性格特质与城市变迁。

2.jpg

范伟表示,在推动《品味北京话》出版的过程中,中译社不仅是在出版一本书,更是在参与一项文化传承工程。本书的出版,是对北京文化根脉的守护。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京味儿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3.jpg

活动伊始,刘真平深情感慨,这不仅是一场新书发布会,更是一次对北京文化的深情回望。无论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还是像自己这样怀着热忱探寻京味儿文化的南方人,都能在《品味北京话》中,找到那份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

随后,刘真平邀请作者刘一达分享《品味北京话》的创作历程与内容特色,讲述北京话与北京城的历史变迁。

4.jpg

作为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刘一达对家乡话的热爱深入骨髓。活动现场,他以“北京话的前世今生”为主题,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分享。他从北京话的形成讲起,指出北京话是元明清三代文化交融的产物,既有胡同俚语的通俗鲜活,也有官话的典雅规范。

刘一达通过鲜活事例,生动解析了北京话的语音特点和文化内涵。他还特别提到北京话的“贫”是幽默,规矩的“严”是温情,它们共同构成了北京人的“精气神”。

刘一达在强调:“我们既要做文化遗产的‘守望者’,更要做传统智慧的‘转译者’。”他希望通过《品味北京话》这本书,让“局气”“厚道”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品格,让“守礼”“重情”融入现代生活的价值共识。在他看来,保护北京话不仅是保护一种方言,更是保护北京人的身份标识和文化基因。

5.jpg

现场签售环节,读者们排起长队,等待刘一达的亲笔签名。许多读者表示,这本书不仅让他们学到了北京话的知识,更让他们对北京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品味北京话》新书发布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这场活动不仅是一场新书推介,更是一次对北京文化的深情回望。无论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还是对京味儿文化充满好奇的“新市民”,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鸣。

6.png

《品味北京话》

刘一达 著

出版时间:2025年6月

ISBN:978-7-5001-8167-5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内容简介

北京话不仅是一种“方言”,也是普通话的标准语音。作者刘一达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怀着对家乡话深入骨髓的热爱,用亲切质朴的语言,以散文随笔的形式,记述了北京话的起源、发展及特点、应用等,将北京城的历史、北京人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向读者传授了说北京话的技巧,还描绘了北京城的美丽景象。让我们一起品赏正宗的京味儿文化吧!

作者简介

刘一达,笔名达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北京晚报》资深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味儿小说语言”第四代传承人,北京读书形象大使,曾荣获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奖”和全国“报刊之星”称号。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现已出版80多部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文化专著、影视及话剧剧本,获得各种新闻奖、文学奖50多项,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出版。

(供稿:戴佳运 一审:唐姝菲 二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