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主办的“从研究性展览到学术性出版——《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新书发布暨学术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活动汇聚了来自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学、宗教学等领域的顶尖学者,共同见证新书发布并就相关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领衔,汇聚了包括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魏祝挺、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熊长云、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项目负责人陶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田天等专业学术团队。该书以“投龙”仪式为核心,系统梳理了其从早期山川祭祀传统向道教洞天福地信仰体系演变的关键历史进程,融合多学科视角,深入探讨了这一独特文化现象背后的信仰、艺术与社会互动。新书发布暨学术座谈会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社长朱艳萍主持。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刘玉龙在致辞中回顾了浙江省博物馆的“投龙”展览,肯定其成果成书的学术意义。指出清华院长期致力洞天福地保护,此展与书是其工作延续。强调其展现了从国家祭祀宏大叙事到道教洞天日常生活的历史转变,映射了当代趋势。
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田松青在致辞中总结了《投龙》出版的学术价值高度,强调上海书画出版社一直秉持“学术为本、品质为先”的理念,通过严谨编辑与创新呈现,旨在出版权威学术成果,传承中华文明精髓,为学界与公众提供理解中华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
《投龙》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回顾《投龙》源于其学术夙梦,强调《投龙》展览和出版非简单文物“串亲戚”,而是围绕核心问题山川祭祀与洞天福地,克服困难调集40余家单位文物的盛会。图录与纪录片为文物留下珍贵记录。盛赞渠敬东、魏祝挺等团队及王育成等专家学者的早期贡献,并对所有《投龙》图录编纂出版的参与、促成者表示感谢。
与会嘉宾围绕《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进行了主题学术座谈。
《投龙》主创团队分享图书编纂历程、学术研究。《投龙》执行副主编、“投龙”展策展人魏祝挺回顾了2023年与北大、清华、中国美院合作展览的历程。他特别强调展馆选址于西湖边,正是因为此地是千年前吴越王钱镠举行投龙仪式的地点。展厅虽设施条件有限,却在3个月吸引了30万观众,反响空前。他分享了展览过程中的感人事例,期待未来继续与顶尖高校合作举办高质量的学术性展览。
《投龙》执行副主编熊长云回顾了图录编纂的挑战,指出图录是植根于展览却又超越展览的存在。为此,团队对全书结构进行了增删调整,增补了大量未展文物图片及遗址照片,并重新撰写了导言。同时,图录更汇入了团队成员在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对“投龙”这一主题的持续思考与研究进展。
《投龙》执行副主编陶金简述清华团队自2015年开始研究洞天福地,以及与其相关的投龙仪式。特别分享了2024年11月在李零教授的故乡山西长治仙堂山新发现唐玄宗金龙及罕见金钮,视作“祥瑞”。强调该书首次系统归类投龙文物,为尚未被认定的投龙文物提供参照。指出《投龙》揭示道教将自然景观(山峰、洞穴、水源)通过概念转化为神圣空间(文化景观),突破狭隘的“文物”定义,为洞天福地的世界遗产价值提供“金石”般的证明。
《投龙》执行副主编田天通过视频指出,图录不仅完整呈现了展览的样貌与思路,让未亲临者得以欣赏高质量图片,更是对展览策划思想的一次初步总结。并强调图录的出版并非终点,而是向学界和读者发出的邀请,期待它能开启新一轮的研究与思考。
《投龙》图录文物摄影师、独立文物摄影师任超回顾16年随李零教授探访“投龙”山川遗址,强调实地考察精神。并分享其运用科学摄影(红外、特殊光)的新发现:揭示了扬州水府木简清晰诰文、贵州唐玄宗投龙简上玉璧带痕、早期玉璧边缘刻字、宋徽宗投龙简朱砂为书写而非填刻等关键细节。
朱艳萍代表出版社阐述图录编辑理念,其核心目标是为读者打造“可阅读的图录”——超越传统图文分离模式。《投龙》图录系统梳理了三千年脉络,清晰阐释每件文物与“投龙”的关联,并补充了关键图文(手绘图、地图、年表)。她着重强调了“投龙”主题的学术深度与借展文物的来之不易,高度赞赏了团队强烈的学术追求与深度合作。
众多知名学者、与会专家围绕新书内容,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就“投龙”仪式的起源、发展、道教意涵、物质载体(如投龙简)、空间观念(洞天福地)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中的地位等关键议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王育成盛赞李零教授为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并高度评价《投龙》图录的出版模式——结合展览出版学术图录,是突破博物馆借展、拍摄难题的创新之举。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徐天进盛赞“投龙”展,将一个相对冷门的学术话题做成远超预期的现象级展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认为这有赖于李零教授对该课题长期的学术研究和强大的号召力,也有赖于深度参与其中的、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团队。《投龙》展的举办和学术图录的出版,都为中国的博物馆工作树立了新样板。《投龙》的出版再次证明,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是一个好展览、一本好图录的基础。《投龙》不只是一部记录展览的图录,更是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和重要的学术文献。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校长雷兴山盛赞《投龙》为“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的典范”,远超普通展览图录,是研究该领域的必备专著、教材和参考书。并进一步呼吁考古界学习这种“图录式考古报告”模式,将精美艺术与深厚学术融合,以更有效弘扬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盛赞《投龙》开创““展览—纪录片—图录”三级模式,突破博物馆传统策展机制。团队以学术深度整合文物、空间、仪式与精神层面,纵向讲述“山川祭祀”故事,虽文物观赏性有限但切口深刻。提出图录补充地图、遗址照片等未展内容,与纪录片共同构成跨媒介探索典范,为学术成果社会转化提供新路径。
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梁鉴表示,他很荣幸成为李零教授梦想的见证人。李零教授对岳镇海渎非常感兴趣,坚持亲自考察。他也曾陪李零教授去过东岳泰山、西岳庙、东镇等多处实地考察,并帮助拍摄了北镇等多处祭祀遗址的照片。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聘副教授张剑葳盛赞《投龙》图录为“研究古代山川文化绕不开的教科书和工具书”,特别肯定其“贯穿性研究”突破分段研究的局限,完整呈现了思想文化脉络。他认为,从人与天地关系的视角,“投龙”是回应山川精神影响的重要方式。作者团队通过文物、图解、纪录片等方式成功引导读者构建“神圣空间”的想象,是学术成果呈现的典范。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人谈晟广高度评价《投龙》图录,可视为“目前已知最好的学术图录之一”,认为其具有深厚的学术价值,将成为标杆。建议未来增订版可丰富洞天福地内容、拓展山川祭祀范畴等。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真高度评价《投龙》在半年内所实现的学术飞跃,特别赞赏其突破性“3D还原”——清晰展示文物在仪式时空中的具体作用,这是道教研究的重要突破。同时指出图录后半部对“本命岳”等仪轨细节的阐释稍显模糊,为未来的研究预留了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雷闻肯定了这本图录在图版、地图及相关文物细部分析等方面体现的学术深度,也对唐代的投龙提供了一些新的线索,进而指出,在“投龙”之外,还有更丰富的道教金石材料值得深入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谷卿盛赞《投龙》展览及图录以小见大,系统梳理了“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的完整脉络,指出其借助文物生动展现古代文明中自然的人文化以及人文背后的技术性因素,无论是山川祭祀制度的演变,还是洞天福地系统的建立,都可见人们对于自然空间的“神圣化编码”的动机、策略和过程,而策展和编辑团队努力将文本中的地理转化为可定位的空间,背后则有着坚实的学术基础和新见,《投龙》还给予读者有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启示,通过诠释作为文化记忆的“圣域”的形成,尝试重建文化认同、探索文化认同新的载体和新的可能。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教师王冬亮指出《投龙》展对于艺术界也同样引发震动,大展的思路与展览呈现提供了从文明史、国家治理和道教视角理解山水的新路径,超越了单一地从笔墨研究山水之范式。书中图表和最新发现极具价值。
《投龙》执行主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做学术总结。他强调展览与出版的核心是“同道”精神——超越学科界限、基于共同文化信念的合作。他们以“投龙”为切入点,旨在找回中国文化中如“镜子”般映照传统、天地与山川的根基,以缓解当代社会的焦虑。整个团队因“同道”而高效、快乐地工作,将学术探索视为起点而非终点,未来将继续挖掘泰山主题等活态文化传统,展现其生生不息的力量。
李零领衔《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出版
揭秘中华三千年精神密码
2025年7月,《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该著由北京大学教授李零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渠敬东执行主编,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高校和学术机构的熊长云、田天、陶金、魏祝挺等学者组成编者学术团队,历时多年编撰而成。《投龙》著作系首次系统梳理从商周到明代三千年的“投龙”文化脉络,以宏大的学术视野,深度梳理并重构中华山川祭祀与精神信仰体系,绘制出一幅宏大的中华文明精神版图。
“投龙”,即将写有谢罪、祈愿的文简,与金龙、金钮、玉璧等仪式性器物用青丝捆扎,一并投入名山或水府之中的仪式,又称“投龙璧”“投龙简”“投龙仪”“投札”。投龙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自唐代起被正式确立为规范化的国家仪典,五代吴越国和宋代延续了投龙的高峰,金、元、明时期投龙仍是重要的国家仪典,直至清代才退出官方历史舞台。
《投龙》著作经“十年思考,五年筹备,两年落地,半年打磨”,在李零先生的掌舵和渠敬东教授的统筹下,团队并未满足于2024年末至2025年初在杭州西湖畔引发轰动的同名特展的成功举办,开展后,继续全情投入对“投龙”的学术探索工作。
《投龙》重新提炼展览文本主线,并致力于对“投龙”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为了弥补展览因借展限制、时空约束等留下的遗憾,团队孜孜以求,新增了30余件至关重要的“投龙”相关文物,补全了关键物证链。成功汇集了来自全国40余家文博机构所藏的230余件投龙相关文物,囊括了目前已知99%以上的公藏投龙实物,堪称一部“投龙文物的大百科全书”。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目前唯一已知的帝王投龙金简实物——武则天金简,以及国家博物馆秘藏的钱镠银简、仙堂山铜龙、孔水洞鎏金龙等稀世珍品。专著还打破了展览呈现的局限性,首次高清呈现了经上海博物馆授权的战国告神玉简——秦骃玉版的刻书文字,并逐字解读了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吴越王钱镠等帝王镌刻于简牍之上的秘密心愿。
《投龙》专著汇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呈现了多处考古突破:新增李零先生关于秦骃玉版、祭祀玉人及沙畹《投龙》研究的最新见解;通过深入学术论证,如对南朝梁留异金龙的确证(这是目前唯一具有铭文及明确人物信息的六朝金龙实物)以及熊长云厘清的“雍五畤”方位(如确认血池遗址即吴阳上下畤),破解了诸如茅山金龙断代等长期悬而未决的学术难题。熊长云指出:“留异金龙的发现与公布不仅为六朝金龙的断代提供重要坐标,也为研究投龙仪式在六朝的兴起与传播提供了珍贵史料。”
为了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投龙”仪式的时空演变密码,团队精心撰写了长达2万字的学术导言,纲要性地勾勒出从商周“沉埋牲玉”的古老传统、秦汉时期的国家祭祀体系、晋唐之际道教对投龙仪式的制度化,直至明代时期陵山投龙的完整脉络。并且,专著创新性地融入了强大的坐标系统,新增历代帝王投龙年表,清晰梳理了仪式活动的时间轴线;精心重绘古今对照地图,详尽标注了“岳镇海渎”“洞天福地”的所有已知投龙地点,为实地探访提供了精准指南。主编李零先生热情发出邀请:“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在家做好功课,打起背包就出发,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寻找这些被遗忘的历史。”此外,还通过精心设计的仪式流程图、山水土三简文书格式对比图等可视化手段,拆解了神秘复杂的投龙仪轨,让千年秘仪变得可读可感、清晰易懂。
《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的出版,不仅填补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史、道教史、物质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空白,更是提供了一把打开中华文明精神基因库的钥匙。渠敬东教授深刻阐释了该著作的意义:“能够看到这么多金龙或者银龙汇聚在一起,这么多简、璧汇聚在一起,已经是一个很开眼界的事情。进一步说,大家如果能够以中国人的方式去沟通山川天地,有带有文学或者是精神上的想象也是一大收获。如果大家又能够从历史发展和文明发展的脉络里边找到一些线索和契机,能够大体上更完整地理解中国,用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中国历史,那就更好了。”
《投龙》带领我们穿越三千年时光,触摸中国古人对山川的敬畏与芸芸众生的虔诚祈愿,在沉埋地底、水底的金龙玉简之间,在浩渺洞天福地的山水印迹之中,寻回“我们何以是中国人”的文明基因与精神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