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7月20日下午,北京图书大厦一层共享空间座无虚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全网粉丝超7200万的“我是不白吃”IP联合打造的《不白吃漫话西游记》新书发布会在此举行。这场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文化盛会,不仅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孩子到场参与,更吸引全国各地的读者通过直播共同见证这部创新漫画作品的诞生。
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发布会伊始,主持人李雷以饱含深情的开场白唤起了在场观众对《西游记》的集体记忆。“从孙敬修爷爷的广播剧,到六小龄童的电视剧,再到如今的全新漫画,《西游记》以不同形式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李雷说,“今天,我们将看到这部经典以更年轻、更活泼的方式重新呈现。”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赵萍在致辞中回顾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七十年来《西游记》的出版历程和版本溯源。她强调,《不白吃漫话西游记》所依托的蓝本,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传承了近七十年的《西游记》的经典通行本。它以现存最早的明代世德堂本为底本,经黄肃秋先生等前辈学者精心校注,是几代读者心目中无可替代的经典读本。编辑对书中大到故事节奏、情节的详略、人物的塑造,小到一句对话的现代转译,都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在视觉呈现上,创作团队和编辑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的碰撞、打磨、修改,甚至是推倒重来,从人物造型设计到分镜节奏进行反复的推敲,力图为孩子们构建一个看一眼就想钻进去的沉浸式的西游世界,为孩子未来阅读原著架起一座桥梁。
不白吃图书公司总经理付美玲则从创作角度分享了背后的故事。她表示,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尊重”原则:对原著的尊重、对儿童的尊重、对艺术的尊重。“我们不是在简化经典,而是在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最大公约数。”付美玲强调。
创作背后的匠心独运
在热烈的氛围中,活动开启了嘉宾对谈环节。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编辑部主任胡文骏介绍了“四大名著”概念的由来及其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深厚渊源。胡文骏特别指出,本次新书《不白吃漫话西游记》实现了从“文字为主、插图为辅”到“以图像(漫画)为主角”的质的飞跃,是《西游记》出版形式的重要创新。
本书核心主创之一边启文通过现场大屏幕上的众多角色图片,展示了角色设计的演变过程。他透露,孙悟空形象历经十几稿的修改,最终在保留“雷公嘴”“火眼金睛”等经典特征的同时,巧妙融入了“不白吃”标志性的萌趣风格;沙僧在原著中身高近四米,漫画中把他和其他角色同框就有一定困难,于是他设计了“蹲身对话”“局部出框”等分镜技巧进行艺术化处理;就连配角如土地公,也借鉴了年画造型,使其既传统又新颖。
“最困难的是打斗场景的呈现。”边启文坦言,大闹天宫章节中,团队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与日漫的动感分镜相结合,比如二郎神与孙悟空斗法时的七十二变场景,画面既有《龙珠》式的冲击力,又不失《大闹天宫》动画式的神韵。
著名学者李天飞从文化传承和心灵成长角度对《西游记》进行了深度解读。他指出,孩子在接触四大名著时,首先往往接触的是《西游记》。《西游记》之所以成为成年人和孩子都喜爱的经典,在于其蕴含的“成长叙事”具有普世价值。就像哈利波特要去霍格沃茨学艺,桃太郎要组队打妖怪,这是全世界孩子乃至成年人都爱看的英雄成长的故事。
教育价值的深度挖掘
育儿博主马兰花分享了亲子共读的体验。马老师结合自身经历指出,四大名著原著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来说理解难度极大。《不白吃漫话西游记》通过生动的漫画形式,有效拆解了原著厚重的文字壁垒,使低龄儿童(如她6岁和7岁半的孩子)也能轻松接触并理解《西游记》这一经典故事,极大地降低了名著入门难度。
马兰花特别强调,在公版书泛滥的市场环境下,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这套针对小低段读者的版本,为家长提供了权威、可靠的选择标准,解决了家长面对众多版本时的选择困惑,可以放心“盲选”。
马兰花认为,书中设有对应《西游记》原文的小板块,为未来孩子接触原著提供了自然的衔接桥梁,同时也成为家长引导孩子阅读经典的“脚手架”。
马兰花尤为赞赏书中“不白吃趣说西游记”这个板块设计,该板块巧妙捕捉并解答了儿童视角下特有的、成年人容易忽略的问题(如“凭什么让一只猴子当孙悟空?”),不仅增加了趣味性,更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物设定和文化背景的演变,有效激发了孩子的思考和对名著背后文化的兴趣。
互动环节,孩子们的热情参与将发布会推向高潮。当主持人抛出“为什么孙悟空不背唐僧飞去西天”的问题时,一位小男孩抢答:“因为取经要自己走才能算数!”这充满童真的回答,引来全场掌声。在“西游人物猜猜看”游戏中,孩子们对二郎神“听调不听宣”的特征对答如流,展现出对经典的独特理解。
发布会尾声的签售区排起长龙。孩子们手捧新书,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正如李天飞所说:“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能在每个时代找到新的知音。”
(供稿:张聪聪 一审:张聪聪 二审:孙珏 三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