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与文学的对话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展开。由浙江教育出版集团主办的《里斯本丸悲歌》新书首发仪式,以庄重的仪式感和深刻的思想性,揭开了这部以二战期间“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的面纱。活动通过视频展映、新书揭幕、作者发言、嘉宾座谈等环节,带领现场观众重温了东极渔民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的壮举,展现了文学对历史的深刻凝视和对人性光辉的永恒礼赞。
历史与文学的共振:一场穿越83年的对话
活动伊始,一段3分钟的暖场视频将观众带回1942年的东极海域:日军将1816名英军战俘押上“里斯本丸”号运往日本,因未按《日内瓦公约》悬挂战俘标识,被美军潜艇误判为日军战船击中沉没。日军为掩盖罪行,企图将战俘全部杀死。1816名英军战俘命悬一线,危急时刻,舟山东极岛的渔民们展开了生死救援,抢回384条生命。黑白影像与泛黄史料交织,为活动奠定了厚重而庄严的基调。
《里斯本丸悲歌》不仅是小说,更是一份跨越国界的历史证言。它通过多线叙事与鲜活的人物塑造,让尘封的“里斯本丸事件”在文学中复活,揭示了战争暴行与人道主义光辉的终极对峙。
致辞与揭幕:致敬英雄,珍视和平
浙江教育出版集团副社长郑鑫在致辞中强调:“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里斯本丸悲歌》的出版显得尤为意义深远。它以文学的深邃笔触聚焦那场浩劫,展现平民英雄的人性光辉,诠释无畏勇气与生命救赎的永恒主题。”
舟山市普陀区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张平华,作者曾有情、张子影,郑鑫一同为《里斯本丸悲歌》新书揭幕。深蓝色封面上,血色船影与渔民划着舢板的剪影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象征战争暴行的残酷与人性大义的碰撞。
创作心路:用脚步丈量历史,以文字铭刻人性
作者曾有情深情分享了该书的创作历程。为生动书写历史细节,他与张子影深入浙江舟山东极岛,收集史料、进行实地考察、参与专家座谈、走访渔民后代、参观纪念馆……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还特别补充道:“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刻意避免脸谱化描写,日军士兵的残暴、战俘的绝望与渔民的淳朴大义,都是复杂人性的切片。”渔民朴素的人性光辉,正是小说想传递的核心。
专家座谈:文学如何让历史“活”起来
随后的嘉宾座谈环节,浙江海洋大学教授高岩说道,作品从非虚构的艺术方式书写了二战期间东极海面发生的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以生动的文学书写展现了东极岛民的勇敢、智慧和善良。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蒋蓝、浙江海洋大学教授高岩与两位作者展开深度对话。蒋蓝指出:“小说通过林海生与沈青梅的爱情纠葛、威廉斯中尉与陈阿蕾的生死离别,将宏大历史落地为个体命运,这种‘微观叙事’是历史题材文学化的成功范式。”张子影则从人物设计、叙事结构等角度分享了小说的创作过程中的感悟。
这场首发式不仅是一部小说的诞生礼,更是一次对战争与和平、野蛮与文明的集体反思。正如书中所写:“东极岛的渔火或许微弱,但足以刺破历史的黑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刻,这段血色沉船与人性星光交织的故事,将继续照亮人类对和平的永恒守望。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