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桥飞虹》作家分享会在重庆书博会顺利举行 各界专家共话桥梁文化与青少年成长
2025-07-26
收藏

7月25日,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书博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启幕。作为书博会重要组成部分的第5届少儿阅读嘉年华同步启动,其中以“你的桥,我的桥,中国的桥”为主题的《万桥飞虹》作家分享会,作为嘉年华首场重磅文化活动率先登场,以“文学之桥”连接“古今桥梁”精神,成为全场焦点。

1.png

作家分享会由贵州出版集团蒲公英童书馆与四川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作家宋潇凌携新作儿童文学作品《万桥飞虹》亮相,与教育界专家、儿童文学创作者及百余名读者展开深度对谈,共探桥梁背后的文化传承、工程智慧与青少年成长命题。

2.png

贵州出版集团党委书记王焱,重庆市作协主席张者,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强,贵州出版集团副总经理王旭,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冯静,重庆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周鹊虹,重庆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委会主任、作家李姗姗等来自教育界、出版界及文学领域的重磅嘉宾出席活动,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颜小鹂担任主持。

3.png

作为主持人,颜小鹂在开场时结合自身背景自然引出主题。她提到,自己既是贵州出版集团蒲公英童书馆的创始人,也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重庆“中国桥都”的称号与贵州从“地无三尺平”到“高速平原”的变迁,让她对“桥”的话题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结——桥不仅是连接山河的物理纽带,更能串起历史与当下、理想与成长的精神脉络。她表示,《万桥飞虹》正是这样一部用儿童文学视角解读“桥”的作品,既讲述贵州桥梁的历史传奇,也通过少年寻桥的旅程传递成长的力量。

《万桥飞虹》的故事从“在贵州麻哈江上的一座屹立了400多年的葛镜桥”讲起。它由明代人葛镜变卖所有家产、耗费30年心血建成,被誉为“西南桥梁之冠”。《万桥飞虹》的主人公12岁的男孩葛思桥作为葛氏家族的传人,胎教听的都是世界桥梁解说词。他桥梁知识丰富,性格阳光开朗,但有些敏感,心里藏着许多成长的小烦恼和小秘密。

暑假期间,他与三十多岁的大侄女葛念镜一起踏上贵州大地,去探索千万座桥梁的奥秘。两人性格迥异,冲突不断。旅途中,他们被壮阔山河的大美所震撼,被天文小镇的神秘所吸引,也被桥梁人的热血故事所感动,最终完成了各自生命的蜕变与成长。

该书是贵州人民出版社与四川文艺出版社联合推出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由作家宋潇凌历时2年创作完成。该书以12岁少年葛思桥的寻桥之旅为主线,串联起葛镜桥、北盘江大桥、花江峡谷大桥等贵州代表性桥梁的传奇故事,通过“桥梁历史+少年成长”的复合叙事,展现中国桥梁建设者的精神传承与时代担当。

活动现场,主持人颜小鹂邀请本书作者宋潇凌、长期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周鹊虹校长,以及深耕儿童文学的李姗姗,共同围绕“桥”的主题展开对谈。

从葛镜桥到“猫道之子”:

一座桥的题眼,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分享会以“从葛镜到‘猫道之子’三代建桥人的信仰传承”为核心议题展开对谈。宋潇凌以书中主人公葛思桥的视角切入,讲述了明代工匠葛镜倾尽家财修筑葛镜桥、当代桥梁工程师葛啸天参与设计北盘江大桥、民间修桥人毛驴叔执着修筑铁索桥的动人故事。

4.png

谈及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来源,宋潇凌的讲述将现场带回贵州桥梁博物馆的一座沙盘前。“沙盘里有个清瘦老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旁边写着:‘持一片心,蒙白水,桥不成,劲不死’。”她回忆道,“这是明代万历年间贵州工匠葛镜的誓言——他用30年时间,变卖家产、历经三建两毁,只为在险滩上建一座石拱桥。这句话像一把火,点燃了我对‘桥’的思考:桥的题眼不在技术,而在‘人’的精神传承。”

她进一步阐释,书中以葛镜为起点,串联起当代“猫道之子”等桥梁建设者的故事,“从400年前的葛镜,到今天的工程师,再到孩子,精神传承不是口号,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信念扎根童年。我想让孩子知道:伟大的事,从孩子的专注开始。”

5.png

重庆一中校长周鹊虹则以教育者的视角呼应:“宋老师找到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完美注脚。”他提到学校近年开学典礼的主题——“不可知的世界里积蓄确定的力量”“专注,笃定前行”,“‘择’是热爱,‘终’是能力。葛镜用一生证明:善始者众,克终者寡;而书中三代建桥人的故事,恰恰诠释了‘克终’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当代青少年最需要的成长底色。” 

桥梁之外:

那些被看见的情绪,才是成长的桥

如果说历史与精神是《万桥飞虹》的骨架,那么书中细腻的心理刻画则是其血肉。当颜小鹂问及“葛思桥啃指甲的细节为何打动人”时,宋潇凌坦言:“这不是简单的‘坏习惯’,是孩子无声的求救信号。”她解释,啃指甲是压力、焦虑的外显,“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啃指甲,第一反应是纠正,却没追问:‘你为什么不安?’”宋潇凌认为文学作品可以真实呈现孩子的情绪,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焦虑是正常的,进而引导他们学会正视和疏导情绪,将脆弱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这一观点引发周鹊虹的共鸣。他结合教育实践指出:“啃指甲、幽闭恐惧症……这些行为背后,藏着孩子未被看见的情绪。书中的葛思桥因母亲是隧道工程师,担忧她的安全;因同伴的误解,陷入自我怀疑。这些细节真实到扎心——我们总说‘为孩子好’,却常忽略‘和孩子好好说’。”

6.png

作家李姗姗则从自身经历切入:“我6岁失去母亲,13岁时因被误解,跑到母亲墓前痛哭。那时才懂:孩子的‘叛逆’或‘沉默’,都是在喊‘我需要被理解’。”她特别提到书中葛思桥与母亲葛念镜的祭祖场景:“月光下,少年跪在桥上,身边是陪他长大的‘大人’。这种平等对话,不是说教,是‘我懂你’的共情。宋老师让家长‘蹲下来’,让孩子的情绪有了出口。”

《万桥飞虹》中的故事人物关系真实反映当下的部分家庭困境,让小读者从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情,同时传递出理解与包容的态度,让孩子们明白父母的不易,也让家长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

文学中的“桥”:

缝合历史、当下与未来

分享会尾声,话题转向“桥梁文化的当代意义”。三位嘉宾从不同维度展开解读,将“桥”的意象推向更深层。

宋潇凌认为,桥梁的本质是“真实的连接”:“书里的桥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是心灵的纽带。葛镜桥连接的是祖先与后代,现代大桥连接的是城市与乡村,而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之桥,连接的是理解与成长。”

周鹊虹则以“鹊桥”为引,延伸至文化基因:“中国文化里的‘桥’,从鹊桥相会的浪漫,到佛教‘修桥铺路’的福报,再到重庆‘站立的桥’的城市精神,都在诉说同一个主题——桥是跨越障碍的勇气,是连接他者的善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脚。”

李姗姗则用更诗意的表达总结:“桥的意义,在于‘缝合’。它缝合空间,让隔江相望的城区变成一体;缝合时间,让古人的脚印与今人的脚步重叠;更缝合文明,从铁索桥到北盘江大桥,每一座桥都是技术与人性的进步。”

7.png

从桥梁工程到文学叙事,从历史传承到心灵成长,《万桥飞虹》作家分享会不仅是一场文学交流,更是一次文化与教育的深度碰撞。让现场读者深入了解了作品内涵,感受到桥梁文化的魅力与成长的力量。

活动最后,颜小鹂呼吁:“希望《万桥飞虹》能成为一座‘阅读之桥’,让家长看见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看见历史的重量,让所有人看见:每一座桥的起点,都是一个关于热爱与坚持的故事。”

供稿:孙珏  一审:王媛媛  二审:孙珏  三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