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真实更好——《未命名艺术.1》新书分享会在重庆举办
穆宏志 | 2025-07-28
收藏

7月27日,比真实更好——《未命名艺术.1》新书分享会在重庆书博会现场读者见面。活动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上河卓远文化主办,《未命名艺术》(第一辑)主编孙长江、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影视系教师黄哲敏、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美术创作与理论在读博士研究生谭琬薪共同参与。现场汇聚了众多艺术创作者及评论人,围绕“真诚”“命名前的状态”“艺术的真实”等关键词和该书收录的8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活动不仅展示了当代青年创作者对自我与现实的敏锐回应,也开启了一段关于艺术本质与表达自由的思想旅程。 

2025年4月,《未命名艺术.1》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上河卓远文化出版。《未命名艺术.1》聚焦真诚与“附近”的艺术之书,记录命名前的创作状态,通过8组青年艺术家的最新创作,呈现当代中国艺术现场中一个独特却常被忽略的维度——个体的真实、真诚与“命名前”的创作状态。这是一部不以完成度论高下、不以命名决定意义的艺术读本,也是一场策展式的出版实践。通过去中心化、开放性、多样化的编排逻辑,该书为青年艺术家的声音创造了诚恳而自由的表达场域。 

以“附近”入题:艺术回归个体的生命体验

该书主编孙长江指出:“《未命名艺术.1》收录的作品,更关注艺术家个体的生命体验与‘附近’。”这一概念呼应了当代社会学对日常生活微观经验的讨论,书中八组创作均从具体可感的私人情境出发——亲密关系、身体感知、城市变迁、精神状态等主题,成为青年艺术家回应复杂现实的媒介。相较于宏大叙事或符号化表达,这些作品呈现的是探索过程中的痕迹,而非结论性成果。他强调:“‘附近’不是边缘,而是一种深切的真实,它唤起我们对当下生活的重新认知。” 

“真诚”的不可替代性:创作态度高于技术再现

“艺术的真实可以被虚构,那比真实更好的是什么?”孙长江的答案是:“真诚。”在他看来,书中8组艺术家的创作在伦理意义上实现了真实与坦诚——他们不追求技法炫耀或概念艰深,而是以朴素的方式表达内心感受。这种态度让作品具有穿透力,也让整本书呈现出质朴有力的气质。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真诚”无法被模拟或替代。孙长江认为,它源于真实的生命体验,是艺术仍能打动人心的核心力量:“当创作回归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或许正是艺术最接近本质的时刻。” 

“未命名”的张力:过程本身即是价值

书名中的“未命名”并非回避定义,而是强调生成中的可能性。黄哲敏指出,书中不到两百页的篇幅呈现的不只是完成的作品,更有艺术家在创作中的迟疑、探索与矛盾。“《未命名艺术》记录的是‘命名前’的张力——当艺术尚未被标签化或规训时,它最自由、最诚恳,也最具生命力。”谭琬薪提到:“就我个人创作而言,我其实更在意我自己的个人体验去把这个现实给囊括起来,打造一个自己的世界,我不停地追求一种形式语言或者创造一个自己的绘画语言。”

一本策展式艺术读本:开放表达与视觉沉浸

    3位老师还提到了该书版面设计别有心裁,里面有不少的小巧思和破格的设计。谭琬薪认为,该书刻意打破专业壁垒,以大幅图像与文本穿插的编排构建沉浸式体验。读者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自主解读的参与者。“这种策展式结构贴近当代观展习惯,让作品成为最有力的发声者。它像一场没有预设立场的访谈,记录‘未命名’状态中的探索可能。” 

艺术是过程,不是结果:一个长期出版计划的开启

作为长期项目,《未命名艺术》(第一辑)仅是开始。团队希望持续记录中国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能量,提供一个无须迎合的展示平台。“我们不要求作品完成‘使命’,”孙长江说,“而是记录那些模糊却充满潜力的时刻——它们或许未被主流关注,却最值得被看见。”黄哲敏总结:“‘未命名’的状态,才是最丰富、最动人的时刻。”谭琬薪说:“艺术在生活中,我关注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生命经验如何跟社会产生共振,然后去融入到作品里面。”

在混沌与热烈中,发现真实的可能

《未命名艺术.1》是一部关注青年创作的出版尝试,也是一份关于艺术本质的提问。这些作品与文字不是完成句,而是省略号;不是终点,而是路径。当艺术回归“附近”的体验与“真诚”的表达,或许正是它最接近本质的时刻。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