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 知行合一——我与河南大学出版社的文化情缘
张国臣 | 2025-09-18
收藏

“河南大学出版社建社40周年了。”清晨,一轮红日自东方冉冉升起,朝霞满天。我接到老社长张云鹏教授的电话:“你是我们社的资深作者,有什么感想?”

文以载道,知行合一。望着书房中数十本印有河南大学出版社社标的拙作,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昔日笔耕出版、共筑文化的往事。

一、文化是缘:从嵩山到河南大学,笔耕路上的知行启蒙

我生于1956年3月,家乡在嵩山南麓的登封市宣化镇。自幼热爱读书,钟情嵩山文化。天道酬勤,幸逢党中央恢复高考的英明决策——1977年,我以登封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跃进“龙门”,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入学之后,与来自四方的才俊相较,方知自己不过中人之资,一时惶惑不已。

迷茫之中,我叩开系主任任访秋教授的家门,诚恳求教:“路在何方?”先生如慈父般谆谆告诫:“心向光明,知行合一”,鼓励我务必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勇于开辟新路。此言如醍醐灌顶,令我豁然开朗。自此焚膏继晷,笃学不辍:大一发表《图书馆记》《终篇不留一字者》等文,初显锋芒;大三编成《历代名人嵩山诗选》,承蒙任先生欣然作序;大四被遴选为校报兼职编辑,课余与同学合编《人生珍言录》。两书最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1982年1月,在岳耀钦教授悉心指导下,我以优秀毕业论文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留校任职于党委宣传部,自此走上以笔为犁、以书为舟的文化笔耕之路。

图片16.png

嵩山之子张国臣求学河南大学中文系(1978年3月 王刘纯摄)

心有光明,便能照亮事业前路;知行合一,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拓创新的科学方法与精神动力。

1985年春天,我已留校三年,担任《河南大学报》编辑部主任,步入副处级领导岗位。

“校报是党的喉舌,是教育宣传、联系师生的桥梁,也是对外展示的窗口,责任重大。”著名历史学家、校党委副书记靳德行教授亲自与我谈话,“你要加强学习,勇于开拓,提高质量,争创一流。”我握紧拳头回应:“感谢校党委的信任与重用,我一定用实际行动说话!”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宣传部部长张振江教授的领导下,我全力投入工作。经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并报校党委批准,我带领编辑记者推出七项改革举措,对校报进行全面创新。《河南大学报》质量与效率显著提升,所刊稿件屡被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转载。多家知名高校校报及地方单位来函订阅、交流,发行范围日益扩大,影响与日俱增。1987年,我被评为河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获河南大学优秀管理奖。之后,又兼任河南大学少林武术学院副院长。

知行合一,笃行致远。德高望重的李润田校长作为中国著名经济地理学专家,在审阅改版后的校报后欣慰地说:“你勤奋实干,视野开阔,成绩显著。一个人只有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不断追求进步,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格局决定结局,应树立科研大目标,写出校报大文章。”话语中充满睿智与勉励,令我倍感振奋。

图片17.png

知行合一笃行致远——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河南大学老校长李润田教授(中)与张国臣庆贺河大百年华诞(2012年9月25日)

二、纪念中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10周年,编撰出版丛书,“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校园文学的空白”

知行合一,文以载道。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迎来恢复高考与改革开放十周年之际,我不禁思索:自己该做些什么实实在在的事,为党和国家献上一份心意?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1987年4月至11月,我在主持编报之余,系统查阅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多数高校校报,详录阅读笔记,辑录诸多佳作,进一步增强了大学校园文化的自信。其间,我主动与北京大学校报主任赵学文、复旦大学校报主任傅亮、上海师范大学校报主任王亚仑、山东大学校报主任陈崇斌、中山大学校报主任钟伟勇等多位高校校报同仁酝酿沟通,提出编撰“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丛书的初步构想,获得一致赞同。

“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丛书是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北京等地多家我曾合作的出版社纷纷争取出版。恰在此时,河南大学出版社正式成立!机缘难得,我详细拟定丛书编撰大纲,向社长赵帆声汇报并获批准,副总编辑管金麟、总编室主任段文勇也大力支持,并亲自担任丛书责任编辑。

党的领导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我将全国高校校报调研成果与丛书编撰计划向校领导靳德行、申志诚汇报,得到充分肯定。我恳请校领导担任主编,但他们经研究决定,只任顾问,由我全面负责、担任主编,鼓励我精益求精、圆满完成。他们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青年干部贵在知行合一、求真务实、勇于开拓。编撰这套丛书的目的和计划都很好,就是要给你压担子,培养年轻干部和青年学者,克服困难,成就大事!”多么令人感动的领导与师长啊!我与河南大学出版社赵帆声、管金麟、段文勇认真研讨,明确提出必须提升该丛书的历史品位与文化价值,不仅要“选好文”,还要阐明“为何选”“好在哪里”,令人信服。这实则是一项庞大的文艺再创作系统工程。

图片18.png

著名画家郑玉昆画赠张国臣《鸿雁奋飞破晓空》

如何组织编选与赏析?我们首先明确入选作品的时限为1978至1988年中国高校校报所刊优秀文艺作品;其次,强调广泛性,由各大学校报编辑部推荐优秀作品并撰写赏析,确保质量与艺术水准;其三,组建由全国知名高校专家组成的高规格编委会,集体评审定稿,最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策划一件实事不易,做成一件实事更难,完成一件在高校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大事更是难上加难!编撰该丛书,最难的莫过于保证选文的广泛性与代表性。河南大学地处开封,存在地域局限,甚至有人以“校小力薄,必不能成”相讥讽,我曾彷徨,也曾想退缩,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吾心光明,待人以诚,坚信好事多磨、滴水穿石,终能成功!

尊重他人,方能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与人格魅力,进而激发积极性、成就事业。面对丛书浩大的征稿工程,我极为尊重全国高校校报主编,坚持亲笔致信约稿。1988年元旦,新年第一天,我未曾休息,伏案书写,一封封寄往全国高校校报编辑部,详细阐明编撰意图。仅“约稿信”便写秃两支钢笔。宇宙间的“应得定律”印证,汗水与果实终成正比,只要肯做,一切皆有可能。这项有益于历史与社会的校园文化工程,得到全国高校校报界的广泛响应与支持。至1988年5月,回信如雪片般飞至古老的河南大学校园,共收到来自600多所高校的3900余篇文稿。为确保质量,不少高校还实行层层筛选,最终请名家执笔赏析。

图片19.png

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靳德行教授(前排左五)接见《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丛书编委会并合影纪念(1988年5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6月3日,《丛书》编委会在河南大学隆重召开。我们精心组织,将编委分为四个小组,历时三天审定全部稿件,随后集体赴登封考察嵩山少林文化。编委们深受佛、儒、道三教融汇之震撼,也为中国首部高校校园文学丛书的诞生倍感自豪。复旦大学校报主编写道:“面壁破壁,默然昭然。”山东大学等校报编辑部主任均为资深教授,他们激动地拥抱我说:“这套丛书展现的是全国高校校报的大格局、大手笔、大成果,前所未有!你为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我们在信中称兄道弟,见面才知你才三十出头,真不简单!”

鲜艳的花朵,离不开众人心血浇灌。“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丛书分为《小说卷》《诗歌卷》《杂文卷》《散文卷》四卷,每卷上下两册,体系完整、规模宏大,一次性出齐。

鸿篇巨制,珠玉之论;披沙拣金,纸贵洛阳——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与教育家、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教授审阅后极为欣慰,亲自撰写总序,盛赞“这套丛书内容丰富,时代气息浓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与艺术才华,具有较高欣赏价值与史料价值,是中国高等院校真实情况的一种反映”,并认为“这套丛书的出版,对入选作者是极大鼓励,对正在学习文学创作与评论的广大学生,则提供了一份很好的教材”。他明确指出,该丛书“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校园文学的空白”。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多么睿智而慈祥的前辈导师!

《丛书》顾问、美籍华人、著名作家聂华苓致信编者,赞扬编委会勇于开拓、辛勤付出,称丛书“内容丰富、格调高雅”,认为“校园文学是国家文学的起点”,并“祝校园文学百花齐放”,对大学生作者给予热情勉励。

《丛书》顾问、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魏巍于北京香山审读《小说卷》,作序写道:“我仿佛看到,一群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向我走来,使我也变得年轻起来。”“每篇作品后附有赏析,以简练文字指出作品优点与不足,为读者分析理解作品提供参考,也对有志创作者带来启示。许多赏析言简意赅,对读者大有裨益。”

著名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孙玉石教授认真审读《诗歌卷》,欣然作序,高度评价大学生的政治敏感与社会责任感:“从这些五彩缤纷的诗作中可见,他们的触须远远伸到学校院墙之外。一颗颗年轻的心与整个民族、整个社会、人民命运息息相通。”

著名记者、杂文家、社会活动家、《新民晚报》副总编辑冯英子教授在上海审看《杂文卷》后作序称:“这是一本很好的杂文集子,反映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杂文写作水平。”他欣慰地指出,从书中可以看出,“今天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关心国事,敢于直面人生,亮出思想,摆出观点,这正说明我们社会是进取、向上、奋发的”。

图片20.png

“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校园文学的空白”

——张国臣主编《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丛书,

四卷八册(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

著名作家、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岑桑教授于广州冒着酷暑审读《散文卷》,盛赞编撰出版工作的认真细致与大学生作者的写作水准,作序说:“看来编者选稿严格,赏析者态度认真。”“其中好些佳作如熏风般率真,清泉般透明,恰似作者们那一颗颗年轻的心”……

“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丛书是中国改革开放十周年的一份献礼,是全国高校校报同仁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众多领导、专家、老师与同志们无私支持的成果!

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成功的背后都凝结着无数付出与磨难。《丛书》终于问世,为当代大学生校园文化留下珍贵史料,读者喜爱,社会欢迎,但我也为之付出健康的代价,因劳累过度再度住院……

宇宙间的“深信定律”被事实再次验证:一个人若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不论善恶、好坏,只要付诸行动,这件事便很可能成真。时隔三十余年回看这套《丛书》,其中作品真实反映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风貌,记载了当时大学生的志趣情操与写作水平,许多作者如今已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文如其人——谁能不为之自豪?

三、天道酬勤,省委“智囊团”中的著书创新

人在干,天在看。历史从不辜负奋进者。1988年11月,我迎来人生重要转折——调任郑州市委工作。校长李润田等领导谆谆嘱托说:“走进社会,行政工作再忙,治学的笔千万不要丢。”多么中肯的教诲啊!

1996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河南省委首次面向全省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承蒙组织培养和同志们的信任支持,我历经笔试、面试、考察三重考验,最终获任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自此踏入省委“智囊团”的行列。时任省委常务副书记任克礼同志的一堂党课令我终身难忘。他以“副职之道”为题,精辟指出:“大事必汇报,小事不打扰,矛盾不上交。”这十五字箴言凝结着实践的真谛,成为我日后工作的金科玉律。任职期间,我带领调研组深入中原大地的市县乡村、厂矿社区,实地调研后,主持起草了《关于在全省进一步推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撰写的《关于河南省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的调查与建议》,创新性提出“文旅融合”发展理念,获省领导重要批示并转化为具体政策。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政策研究贵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唯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创新,方能提出真知灼见。

图片21.png

河南省委副书记任克礼(前排左五)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黄晴宜(前排左六)接见公选副厅级干部并合影纪念(1996年11月)

方法如金,胜过千钧。只有掌握了写作诀窍并科学运用,才能游刃有余,愈写愈好。我主撰的多篇文稿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的批示肯定并纳入决策,实施后成效显著,可谓“挥汗笔耕思路好,能抵精兵万万千”。1998年,我受命组织编辑出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文集《团结奋进 振兴河南》。该书总结了河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十年的宝贵经验,梳理了发展轨迹,受到读者欢迎。

图片22.png

团结奋进 振兴河南——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前排左五)看望省委政研室部分同志并合影留念(1998年9月)

文化是力。2001年2月,我履新河南省委政法委副书记,主抓司法管理工作。时任省领导范钦臣、李清林同志要求我加强学习调研,开拓进取,力争实现政法理论创新突破。在此期间,我深入学习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河南实际,牵头起草了全省严打整治斗争纲领性文件,并发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宝贵的理论品质》等颇具理论创新分量的文章。

2002年3月,在省委举办的政法干部培训中,我负责系统整理省委书记在“全省政法系统‘一把手’培训班”上的重要讲话。培训成效斐然,会后我组织编撰了《怎样当好“一把手”》,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同学非常重视,亲任责任编辑,2002年5月出版,其出版时间之快、质量之高实属罕见。该书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获得省委书记批示表彰。

文化是力。2003年3月,受中央电视台邀请,我完成12集文化风光电视文学脚本《神奥嵩山》的创作,由张天定、王四朋老师精心编辑、设计,河南大学出版社同年出版,央视拍摄后连播,使嵩山文化走向世界。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教授欣然题词赞誉:“求索嵩山神奥处,谱写中原文化魂”。该书于2004年获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封面设计优秀作品奖。

图片23.png

求索嵩山神奥处,谱写中原文化魂——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书贺张国臣《神奥嵩山》问世(2003年5月)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化脉同,学科互联。不同的文化、学科就像不同的食材,存在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总体一致。只要掌握并运用科学方法,创新融合、持续研习,就能创造出更新更美好的成果。

文化是源。2002年7月,我就任河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正厅级),坚决贯彻省委决策部署,以创一流业绩为目标,创新政法综治管理理念。通过建立周例会制度、实施全省综治考核机制、强化调研督查等措施,将管理学博士阶段所学的扁平化、矩阵式管理理论运用于社会治安实践。结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会议精神和中央综治办“百分考核办法”,我带领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完成《关于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实现中原崛起创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的意见》的起草工作。10月8日文件经省委省政府审议通过后,我们狠抓落实,构建起“有法可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的治理体系,在全省掀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争先创优热潮。通过真抓实干,河南综治工作连续多年在全国考核中稳居前列。知行合一,我结合攻读管理学博士所学理论,结合政法工作,深入探索司法规律,加强理论创新,在《人民日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法学论文,并编撰博士论文专著《中国省会城市治安防范管理模式研究》,由刘小敏老师精心编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重点出版。该书荣获河南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5年,我以高票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终圆儿时的文学梦。有诗为证:“善俭诚信德积成,立雪面壁石入影。天道酬勤顿为佛,嵩山吐翠又一峰。”

四、庆贺中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30周年,编撰出版《嵩山的流泉》丛书,“多视角、跨时空、多维度地记述中国30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昨日的新闻,即是今天的历史;文化,正是人类历史记录的真实字符。

2008年,为庆贺并献礼中国改革开放与恢复高考三十周年,我先后与王刘纯社长、马小泉社长商议,决定将个人三十余年的笔耕成果汇集成一套文化丛书。这是一项浩大而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精神产品工程,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心向光明,知行合一。我利用一切节假日潜心编纂,终于完成“嵩山的流泉”文化丛书,全系列涵盖诗词、散文、电视文学脚本、理论、演讲、武术、箴言、评论、摄影共九卷。河南大学出版社抽调精干编辑力量,精心审校推进。王四朋老师亲自操刀封面设计,并驻守印刷厂指导排版人员逐页配图、优化版面。历经持续不懈的艰苦努力,该丛书于2008年11月一次性印刷出版。

图片24.png

“多视角、跨时空、多维度地描述了中国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张国臣文化研究丛书《嵩山的流泉》九卷(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霍松林先生为丛书撰写总序《泉流不息,终成江海》,盛赞该丛书具有“宽阔的历史眼光、深厚的文化积淀、不懈的探索创新、多元的学术方法”四大特点,“是一个嵩山之子在攀登途中以三十年心血与汗水凝结而成的智慧结晶。从某种意义和程度上说,该丛书多视角、跨时空、多维度地描述了中国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记录了一个探索者时时与祖国同心、事事与时代同步、不断拼搏进取的人生旅程。”

中国著名诗人、作家王怀让评《诗词卷》:“山水皆秀句,生活多心词。天意君已会,人间有好诗。”

著名历史作家二月河评《箴言卷》:“真情、真知、真实”,“是作者真实人生、奋进人生的一个大写”。

著名散文作家王剑冰评《散文卷》:“在繁杂的事物和喧嚣的尘世之外,国臣具有超然脱俗的心境”,“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著名作家、影视编剧孟宪明评《文学脚本卷》:“创新不容易,不仅仅需要学养,也需要振臂一呼的勇气”,“叮咚的泉水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著名理论家、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教授评《理论卷》:具有“现代化”“知识管理”“以人为本”等“前瞻的理念”,“对于新时期推进管理现代化的探索,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著名文学评论家、河南大学原校长王文金教授序评《演讲卷》:“心态是积极的、志向是高远的、时时有一种拼搏奋进的精神在其内心涌动”。

著名文学评论家、河南大学校长关爱和教授评《演讲卷》:“嵩山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的悠久、厚重、博大,影响和成就了国臣”,“给了他激情”,“给了他胸襟与胆识”,“为时代为历史留下的美丽印记”。

著名中国武术九段、博士生导师栗胜夫教授评《武术卷》:“内容丰富、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在少林武术发展史上是一个大贡献!”

图片25.png

泉流不息 终成江海——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主持“张国臣《嵩山的流泉》捐赠仪式暨文化丛书出版研讨会”与专家合影(2009年12月)

2009年12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省社科联与河南大学联合举办“张国臣《嵩山的流泉》捐赠仪式暨文化丛书出版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该丛书“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嵩山文化、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从独特的角度反映了发展进程,填补了中华区域文化研究的空白”。河南大学老校长、博士生导师王文金教授即席赋诗:“险峻嵩峰翠似烟,龙飞瑞气凤高旋。卅年九卷文星胆,揭秘名山第一篇”。

好书如甘霖,润物细无声。还记得2006年6月的一天,我接到印刷厂打字员小李发来的短信。当时她正在录排《嵩山的流泉·箴言卷》,她说:“一边打字,一边看您的书稿,我不停地流泪。如果二十年前能读到,我的人生或许不会走这么多弯路。您写得太好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我和车间里的姐妹们都争着看您的稿子——谢谢您带来的精神大餐。”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五、文化之根,中国检察文化的管理模式创新

造化有时,万物有期。2008年3月25日,经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我就任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凭借扎实的司法业务功底,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我多次深入基层检察院调研,在检察实践中探索创新,逐步总结出“位置龙头化、管理扁平化、手段信息化”的“三位一体”检察举报工作模式,相关理论成果在《法制日报》《检察日报》等权威媒体相继发表。 

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2010年2月,我主持完成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控告申诉检察管理模式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马小泉非常有眼光,亲自邀请我到出版社,参观优秀图书,与我研究河南法学理论出版事宜,委托王四朋、胡长瑞精心编辑,出版了同名法学专著。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张晋藩教授在序言中高度评价:“该书既是检察管理实践的总结,更是作者勤奋、执着、创新、奋进的智慧结晶。”该研究成果荣膺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图片26.png

强化法律监督 维护公平正义——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中)、省人大副主任李柏栓(右二)、王菊梅(右一)和省检察院检察长蔡宁(左二)、常务副检察长张国臣研究法治工作(2008年10月 赵国勤摄)

鉴于我在文化研究领域斩获的系列学术成果,“亚洲财富论坛”第四届(中国)年会授予我“亚洲影响力人物奖”,以表彰在法学理论与文化研究双领域的突出贡献。

文化是魂。2010年12月,我当选河南省检察官文化艺术联合会主席。在检察工作实践中,我持续对检察文化进行调研、思考、总结与创新,首次从管理学维度提出检察文化的11种载体并作出理论阐释,设计出中国检察文化发展及其管理模式。我深入研究法学业务,于2012年5月8日在全省检察机关视频大会上作题为《论新刑事诉讼法的中国特色》的专题报告,引发热烈反响,河南电视台先后进行了三次专题采访和播报。2011年7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的《嵩山诗词一百首》,著名评论家杨匡汉审看该书说:“读到了神奥的嵩山,读出了嵩山儿女的情怀。” 2013年,该书荣获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2012年,我陪国学大师百岁老人文怀沙教授考察嵩山,他为我的《嵩山散文三十篇》题写书名,作序道:“嵩山仰止兮,吾尊嵩山。嵩山神奥兮,亿万斯年。欲感嵩山之灵兮,问张国臣;欲知嵩山之奥兮,读此美文!”该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片27.png

心向光明知行合一勤奋思考 法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创新

——河南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张国臣《中国法学研究》丛书四部

2013年,我完成了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研究课题《中国检察文化发展暨管理模式研究》。首届中国检察官文联主席、著名法学家张耕为该书作序,评价其为“检察文化发展基础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检察文化发展应用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指导检察文化发展的扛鼎篇章”。该书由刘小敏教授精心编辑,河南大学出版社同年5月出版,再度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5年10月,我完成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另一项重点研究课题《中国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管理模式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张云鹏教授非常重视,再次抽调优秀编辑刘小敏教授精编此书。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樊崇义教授审阅后指出,该书是“检察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管理理论的开拓创新、管理方法的有益探索”,并认为其“是国内首部从管理学角度研究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检察理论专著,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科书”。受到读者热烈欢迎!

图片28.png

书籍是全世界人民的营养品——张国臣率团访问日本早稻田大学赠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学专著进行文化交流(2015年10月)

六、献礼中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4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编撰出版《张国臣文化研究书系》丛书,完成“存史之举”

境随心转,干一行,爱一行,研一行,成一行。2016年1月,我高票当选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完成了从执法司法到立法监督的职能转变。

优秀出版家的责任在于策划优秀选题。同年6月,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张云鹏教授前来省人大看望我,建议我系统总结自1978年上大学以来的读书、编书、著书历程,编撰《张国臣文化研究书系》,以此献礼中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4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是一项极具政治眼光与文化格局的出版工程,我深受触动,更感一名共产党员的文化责任与使命,遂欣然接受。

往事历历,春风如旧。2016年,我年届六十,重读四十年来一本本日记,俯首静思,数十年工作发展与爱书、读书、编书、著书之路,求索漫漫,创造维艰,坎坷多难,却也五彩斑斓,何等不易!几度痛责己身愚钝,数次投笔痛哭,泪湿衣襟。我坚持实事求是,纪实例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总结提炼宇宙“因果、应得、坚信、荷花、波浪式前进、留余求阙、二八不平衡”等成功定律,辛勤笔耕,终于完成“张国臣文化研究书系”第一部《嵩山的记忆》。张云鹏社长亲自策划,安排刘小敏、韩璐精心编辑,河南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6月精装推出,敬献改革开放恢复高考40周年。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审阅后拍案称好,认为该书不仅为笔耕回忆,更是一部精神传记,一种存史之举!序言中写道:“张国臣有极强烈的薪火传递的文化使命感,与同时代人一起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是受益者。他将亲身经历的历史,所见所闻的人与事,所感所受的情与理,用纸笔记录下来,这是丰富我们民族记忆的极有意义的事情。从这部书中,可以真切感受一个在新中国红旗下成长起来的共产党人对党的绝对忠诚,真切看到那一串求是创新、拼搏向上的奋进足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这部恢宏交响乐的一个生动音符,为后世留下深刻、精妙而富有魅力的回响。”

图片29.png

文以载道 知行合一 求是创新——张国臣和河南大学出版社《文化研究书系》编辑团队部分成员研究精品出版方案(2023年10月)

爱之传递,是宇宙亘古法则。2019年荣休后,承母校河南大学垂青,我受聘为教授、硕士生导师,并出任中国少林文化研究院院长。耳顺之年,正是智慧沉淀、学术精进、躬行践履之时。我深感使命在肩,立即带领团队投身文化教育研究。

口述史作为史学研究方法,在国际上已成为专门学科。做好口述史学并非易事,非人人可为。唯有具备扎实史学功底及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才能在确保真实的同时,从史料中整理发掘深层的政治、历史与文学价值。2020年,我不忘初心,抗击新冠疫情,多次戴口罩深入嵩山登封革命老区实地采访,以多年文化修养与笔力,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饱含深情完成“张国臣文化研究书系”第二部——口述党史著作《嵩岳烽火》。该书立足20世纪4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格局,聚焦中国豫西抗日斗争具体战例,讲好河南党史故事、嵩岳革命斗争与登封英雄事迹,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于化龙社长高度重视,特安排王丽芳主任精心编辑,河南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6月精印出版。河南省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克礼欣然作序,奖誉“张国臣是一位虚心好学,工作好、人品好、文笔好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盛赞该书“史实清晰,逻辑严密,点评深刻,立意深远,文笔生动,情节感人,是一部现实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知识性与可读性相结合的党史教育好教材!”该书以通鉴体例、立体论证,广受好评。2021年6月28日,我在河南(豫西)抗战精神论证会上,以具体战例论证“爱国为民、顽强拼搏、军民团结、勇夺胜利”的精神,并向登封革命老区捐赠数千册《嵩岳烽火》。同年金秋10月,我与登封县委原书记宫寅等同志先后参加白坪、徐庄、告成、大冶、宣化镇及市检察院举办的赠书仪式暨党史学习读书分享会,讲述登封党史,践行文化实事。广大干群深为感动,誉我为“嵩岳当代红色司马迁”,纷纷表示要铭记先烈遗志,弘扬红色精神,珍惜美好生活,团结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善的本质是爱。爱,是人类永恒的追寻,是穿越时空的真理,是甘于奉献的幸福。知恩报德,以文载道,正是爱的崇高表达。2022年,为感恩母校培育之恩,献礼河南大学建校110周年,我将教学全部报酬捐设“少林文化学励志基金”,奖励优秀学子,并倾心与女儿张小羽中英文互补,编撰“张国臣文化研究书系”第三部——《嵩高峻极听流泉》丛书。谢清溪社长高度重视,特指派谌洪波、陈炜、王丽芳、刘小敏教授精心编辑,分“诗词”“散文”“演讲”三卷六册,河南大学出版社于2024年7月付梓。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王立群教授读后誉之为“一部立体的嵩山文化宝典”,赞叹“不来峻极游,何能小天下?”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评论,引发良好社会反响。

山连千岭,无际自高。2024年,我与张小羽完成“张国臣文化研究书系”第四部——《法学研究与检察实践》丛书(两卷本),陈炜、王丽芳、刘小敏老师精心编辑,河南大学出版社于同年12月出版。中国政法大学王灿发教授高度评价该丛书“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研究主题,凭借丰富法学理论与具体法治实践,增进人们的法学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的法治思想,堪称一部当代法学理论与检察实践创新的‘法学教科书’”。

图片30.png

献礼中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4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张国臣文化研究书系》丛书10本

嵩岳立中天,三教融通垂法雨;颍川流上善,千年浩荡启文明。著名文学评论家、河南文学院原院长孙荪教授读毕《张国臣文化研究书系》,诗书《贺国臣新作梓行》赞曰:“文以辅政舟添篷,政文兼胜五车丰。人生完璧勤为首,嵩岳笔耕唱大风。”

面壁破壁,失中有得,默然昭然。几十年奋进工作与学术创造中,我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老实做人,吃亏奉献,积善厚德,康安快乐!痴迷学术,虽失常人节假日亲情逸致,却得理论发现“新大陆”之狂喜;坚持创新,虽失鬓间黑发,却得逻辑思维王国的桂冠;淡泊名利,虽失世人追逐之“官位名利”,却见中华文化、嵩山文化、法治文化之树常青!我的专著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及中国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图书馆收藏。

图片31.png

能追无尽境 方为不凡人——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书画家

侯德昌教授书张国臣诗《登嵩山》

知恩报恩,铭记于心。几十年来的成长与成果,源于党组织的培养、父母师长的教育、团队集体的智慧,以及河南大学出版社领导与编辑老师们的全力支持。我深怀感恩!

四十不惑!河南大学出版社四十年来以丰富优质的精神产品,为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新时代必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持续攀登新的出版高峰!

图片32.png

2025年8月27晨定稿于绿城“求阙斋”

张国臣,博士,1956年生于登封宣化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大学武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河南大学报》编辑部主任、郑州晚报社社长、郑州市委办公室主任、河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省检察官文联主席,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司委主任等职,是中共河南省八届、九届省委委员,省十一届、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知行合一, 陆续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国家级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撰写10集《嵩山》文学脚本,中央电视台拍摄连播;出版“嵩山的流泉”丛书和《嵩岳烽火》等文化专著40余部;开创“中国少林文化学”,作品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出版《中国检察文化发展暨管理模式研究》等法学著作6部,连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亚洲财富论坛第四届(中国)年会授予其“亚洲影响力人物”称号。

(供稿:张丽霞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