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作家庞惊涛全新散文集《云上》日前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作品以 “云起・故园旧事”“云驻・人间烟火”“云飞・山河远阔”“云归・浮生杂忆” 四卷为纲,串联起老屋、老牛、老匠人等乡土符号和家族叙事,承载着作家对写作求变的探索、对乡土记忆时代价值的思考,更以 “云” 为喻,书写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对精神归宿的执着追寻,为当代散文创作注入新的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
作为长期深耕钱锺书及其学术思想研究、蜀地文史随笔和文学评论的学者型作家,庞惊涛此次在《云上》中展现出鲜明的写作求变思维。过往作品中,他擅长以细腻笔触勾勒地域文化肌理,而《云上》则突破单一的乡土书写框架,构建起 “个人记忆——时代变迁——精神哲思”的三层叙事结构。在 “云起・故园旧事”中,他以老屋为切入点,不仅描摹老椽子、榆钱、石匠明大爷等具象的乡土元素,更通过“老屋不老”的辩证思考,将建筑的兴衰与家族的传承、时代的更迭相连——45 岁的老屋比“我”年轻,却因无人居住而显老态,这种矛盾背后,是传统生活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式微。这种书写不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以个体记忆为切口,对时代转型进行理性审视,实现了从“描摹乡土”到“借乡土观照时代”的创作转型和写作升级。
《云上》一书,也是庞惊涛在文字表达上进行尝试性突破的代表作。他摒弃华丽辞藻的堆砌,以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让乡土记忆自然流淌。如写石匠明大爷采石时 “眯眯眼、轻轻嘴和柔柔手,在石头上丝滑游走、吹灰拂拭”,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老匠人对技艺的敬畏;而“故事不是时间的使者,故事只是时间的证明”这类哲思短句的穿插,又让散文在叙事之外多了一层思想的厚重,实现了“叙事质感” 与“哲思深度”的有机融合。
《云上》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新发掘了乡土记忆的时代意义。在城镇化加速推进、乡村空心化日益凸显的当下,庞惊涛并未将乡土记忆塑造成封闭的“怀旧标本”,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展现乡土文化中值得传承的精神内核。《牛年六记》一文中,从 1973 年“我”出生时与母牛接生的祥瑞,到 2021 年村庄最后一头耕牛被卖掉的失落,牛的命运变迁不仅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缩影,更暗含着作家对“遗忘”的警惕 ——“健忘的大地上,生长一茬一茬健忘的人”,他以文字为载体,将牛与人的羁绊、集体劳作的温情等即将消逝的记忆留存下来,让乡土记忆成为对抗时代浮躁的精神养分。
书中对“匠人精神”的书写,更赋予了乡土记忆当代价值。石匠明大爷“艺高人胆大,胆大者心细”的从业信条,瓦匠范公公踩泥做瓦的耐心,木匠王善本取树备材的严谨,德阳潮扇非遗传承人杨占勇对“何以为良扇”的技艺追求和价值坚守、乃至“花夜”婚俗的时代流转,都一一被他存在了“云端”,成为不可磨灭的乡土记忆。这些老匠人对技艺的坚守,恰是当下快节奏社会中稀缺的品质。庞惊涛通过这些故事传递出:乡土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能为当代人提供“慢下来”的生活智慧,让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忘“功夫磨到位”的做事态度,同时思考传承的时代使命。
《云上》更以“云”为精神图腾,探讨个体精神归途的追求路径。在庞惊涛笔下,“云”既是具象的自然景观——“天上飘过的每一朵云,都有它的仰望者”,更是抽象的精神象征,代表着突破束缚、追寻本真的状态。“云归・浮生杂忆”中,无论是“作为父亲”时对亲情缺席的忏悔,还是“我和父亲的‘战争’”中对代际隔阂的反思,抑或是“凡人之碑”中对“口碑重于石碑”的顿悟,都展现出作家对精神归途的理解:真正的精神并非脱离现实的漂泊,而是在接纳生活不完美的同时,保持内心的澄澈与丰盈。
如他在代跋中所言:“唯有精神,才可以像云一样,除了自己,没有疆界。”《云上》中的每一篇文字,都是作家对精神归宿的探究——他不回避乡土的消逝,却以文字为舟,将乡土记忆中的温暖与力量载入精神云端;他不逃避生活的困境,却以反思为桨,在代际矛盾、自我和解中寻获内心的舒展。这种“不回避、敢直面、善反思”的书写,让个体的精神追寻具有了普遍的共鸣意义。
从故园旧事到人间烟火,从山河远阔到浮生杂忆,《云上》既是庞惊涛个人乡土记忆的梳理,也是一代人心目中乡土情怀的集体回响。在这部作品中,乡土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触可感的精神原乡;“云”也不再是虚无的意象,而是每个人都可抵达的精神高地。对于读者而言,阅读《云上》,既是一场重温乡土温情的旅程,更是一次在时代洪流中锚定精神坐标、寻获心灵自由的契机。正如书中所言:“所有远行,终将回归内心;这本书,是你我的精神归途。”
(一审:唐姝菲 二审:张中江 三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