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9月26日,“AI时代的诗歌写作与传播:漓江出版社漓江诗歌出版中心揭牌仪式&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首开书院举行。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诗人西川、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卢培钊、漓江出版社社长梁志为漓江诗歌出版中心揭牌。
韬奋基金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人民出版社原社长黄书元,《诗刊》主编李少君,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原主任、《诗刊》原主编叶延滨,《十月》杂志原主编陈东捷,诗歌评论家、北京大学新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唐晓渡,翻译家、《世界文学》原主编高兴,文学批评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敬文东,漓江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漓江诗歌出版中心主任张俊显,漓江出版社副社长、漓江诗歌出版中心副主任张杰等嘉宾出席研讨会,并就人工智能技术为诗歌创作与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活动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漓江出版社承办,纯粹Pura、首开书院协办。漓江诗歌出版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漓江出版社在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未来将致力于系统性地策划、出版高品质的诗歌作品与理论著作,推动中外诗歌的交流与传播。
吉狄马加在致辞中表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漓江出版社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出版机构。可以说有很多当代的写作者,都受惠于漓江出版社,读过“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广西作为边疆省份,在那时就具有很强的改革精神和现代意识,按现在的说法,是具有先锋性的。一系列作品的推出,我觉得对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的写作至少提供了一个参照,提供了很重要的坐标,让我们这些当时处在改革开放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中的中国作家,开阔了眼界和思路,我觉得这个是很了不起的。现在漓江出版社要做一个诗歌出版中心,而且他们已经陆续开始筹划一些诗歌出版计划,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想法。我相信他们会出版很多能见证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作品,成为诗歌发展史的一个很重要的佐证和索引。
李少君在致辞中表示,漓江出版社在出版界享有盛誉,在新时期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深刻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漓江出版社诗歌出版传统深厚,1986年,《北京青年现代诗十六家》横空出世,食指、北岛、多多、芒克、江河等很多诗人的第一本诗集就是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诗刊》也曾与漓江出版社有过深度合作,推出诗歌年选、青春诗会诗丛。今天,成立漓江诗歌出版中心,正是赓续深厚诗脉,积极开拓进取,推动新时代诗歌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诗歌建设的重要举措。
卢培钊在致辞中表示,从漓江出版社的发展历程来说,从创社伊始就把诗歌出版与传播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不仅推出了《西方爱情诗选》《马克思青年时期爱情诗选》《意象派诗选》等畅销的诗歌作品,还出版发行了国内首部专事译介评论现代外国诗歌的学术丛刊《国际诗坛》,以及《世界名诗鉴赏辞典》《诗海》等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的诗歌出版物,成为广受欢迎的畅销好书。作为一个诗歌国度的一家文艺出版社,漓江社今天揭牌成立漓江诗歌出版中心,是对漓江文学出版品牌内涵的刷新和丰富,也是对诗歌这一独特的人类求索与表达的文学样式的致敬,有着特别的意义。
漓江诗歌出版中心揭牌后举办了首场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著名诗歌评论家唐晓渡主持。围绕“AI时代的诗歌写作与传播”这一前沿议题,与会嘉宾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学者们探讨了AI作为工具在激发灵感、拓展诗歌语言边界方面的潜力,同时也对创作主体性、情感真实性及版权伦理等深层问题表达了关切。专家们认为,技术的浪潮不可阻挡,诗歌的核心始终在于人的情感、思想与审美,AI时代更需要诗人坚守人文精神,利用新技术而非被其奴役,开创人机协作、相互启迪的新创作范式。
西川认为,我们今天设定的主题是“AI时代的诗歌写作与传播”,其实应该再加上一个因素:与“AI时代”概念密切相关的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概念,AI跟互联网之间有一种绑定关系,因为AI信息就是在互联网时代才这样传播。说到互联网时代,我们又面临着许多混乱,其中之一就是网络传播的诗歌观念的混乱。比如说,其实写诗的人相互之间身份也不一样——古代诗人们相互之间在身份上的相似度很高——我觉得现在在中国,写诗人大概分三类:一类人是写古体诗的,一类人是写主流现代诗歌的,一类人可能是做文学实验的。这些人都在同一个平台上发声,互联网上关于诗歌的舆论是非常混乱的,分不清楚这个人是从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说话。我知道现在有一些着迷古典诗歌的人,他们一天到晚在贬低现代诗,他们以为现代诗和古典诗之间只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关系,他们直接介入先锋、实验诗歌“开喷”。你说他无知,他说我懂李白杜甫,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在互联网上相遇,形成这样一种舆论现状。
高兴认为,一般性的翻译AI已经可以替代了,现在出国旅游或者一般性会谈,用翻译机其实就够了。但是涉及独特的理论、独特的文本,它就难以应对,甚至会瞎来。它也不是成熟的,它也在不断地成长之中,几年前它像个小学生,现在已经是本科生,但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某一天,超过人类我觉得也是正常的一件事。再往深处想,AI其实不也是人类的产物嘛,因此,AI发展一旦失控,最终人类极有可能会自己毁灭自己。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的问题。
叶延滨表示,这两三年参加过几个这方面的会议,前年那个会上,90%的发言者觉得AI就是一个大数据,没什么了不起的,写不出好诗。去年参加的会上,发现大家认为AI还是能够写出大多数人需要写的诗的。今年我参加的一个会上,我就发现很有意思,大家开始说,优秀的诗人,我们现在活着的这批优秀的诗人是最后一代诗歌写作者。刚才高兴先生提出一个难题,怎么鉴定AI写作?叶延滨谈到自己的一首诗被质疑是AI写作,他不得不通过AI识别网站自证清白的事例。叶延滨指出,从这件事中我就得到启发,我们这代诗人如果真的成为了非遗传承者,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做一个人工写作的传承人。
敬文东认为,AI通过喂养和培养,模仿会越来越准,AI可能会淘汰很多没有温度的写作者,因为AI写出来的可能是没有温度的,没有心跳的。在这个意义上,至少到现在为止,AI还代替不了真正的写作。
梁志认为,AI写作可以产生海量的作品,编辑审读甄别的工作量会急剧增加。今年第二届漓江文学奖举办,长篇小说投稿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00部,有一些作品甚至是上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审稿的工作量非常大。随着漓江文学奖的影响力扩大,第三届漓江文学奖的投稿数量可能会大幅增加,其中难免也会有一些通过AI写作的内容掺杂其中,甄别判断的工作难度就会更大了。AI时代的文学出版变革,在挑战我们编辑的学识积累和文本判断水平,编辑怎样能够看出来作品是有“AI味儿”的,这是对编辑能力的一种考验。
陈东捷指出,关于AI写作的话题,已经在许多文学会议上被反复讨论,这说明AI已经开始对人类最高境界的创作活动——文学艺术发起冲击。尽管它做得不够完美,但是它进步的速度太快了。西川老师讲到,AI创作某些类型的诗歌已经具备相当水准,它写的评论也是如此。当然现在有经验的读者还是能感受到这些作品的“AI味儿”,我觉得它最根本的问题,是它处理的是知识而非经验,它只有理性的能力没有情感的能力,它不会像人类一样靠直觉去判断,也不会在一种迷狂的状态下写作,所以它写不出有温度的作品,但我们必须抱着开放的态度去观察。记得Alpha Go刚出现的时候,大师们说围棋不可能攻克的,因为它凝聚着复杂的传统哲学智慧。结果人类顶尖棋手很快败下阵来。文学现在的境况会不会类似围棋界当年的境况呢?因为技术迭代的速度实在太快了。但是如果将来物理的神经网络跟人脑一样复杂,甚至做得更复杂,它是不是就能处理这种非无意识的、潜意识的情感问题?它会不会也在一个迷狂的状态下写作?是不是也能写出前无古人的杰作?如果科技真有一天发展到这种高度,我觉创造性、创新性的写作也未必不能取代。
黄书元认为,随着AI时代的到来,诗歌一定会从塔尖走到广场,诗歌会成为普通大众表情达意的手段,成为“广场舞”。未来,利用AI创作的“诗人”一定会增多,诗歌可能更贴近大众娱乐和情感,诗歌创作者更追求与大众产生即时的共鸣,更追求点击率、转发量以及与读者的互动,诗歌的受众群体一定会进一步扩大,甚至有可能一个并不懂写诗的人,利用AI创作的诗歌,比著名诗人写出的诗获得更多的读者。
(一审:唐姝菲 二审:张中江 三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