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下,文化认同始终是维系民族情感、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系列推出的《厚植中华文化认同的传统底蕴》一书,正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为新时代传承文明基因、凝聚民族共识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思想指南。
翻开这本书,首先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其清晰的逻辑架构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全书以 “文化认同” 为核心主线,分为三个层层递进的篇章,既系统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品格,更指明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路径,形成了“传承——认知——发展” 的完整逻辑闭环,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中华文化认同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
第一部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堪称全书的“文化根基篇”。作者没有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表层解读,而是深入挖掘其中的核心理念与基本精神——从“天人合一” 的生态智慧到“天下为公” 的价值追求,从“和而不同” 的处世之道到“讲信修睦” 的道德准则,系统阐释了这些思想如何成为文化认同的“精神密码”。例如,书中通过分析“家国情怀”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现,指出其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凝聚各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并非简单复古,而是要从中汲取构建文化认同的力量。
第二部分 “把握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是全书的 “理论升华篇”。作者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将其与文化认同建设紧密结合。在论述“统一性” 时,书中以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案例为例,指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并非“同质化”,而是在多元一体格局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追求,这一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根基;在阐释“包容性” 时,作者通过分析佛教中国化、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案例,说明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姿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这种包容性既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特征,也是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精神动力。这些论述不仅深化了对中华文明特性的理解,更让读者清晰看到:把握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是构建文化认同的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 “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则是全书的“实践指向篇”。作者立足新时代文化建设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从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到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文化认同教育体系,到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中华文化正能量。书中特别强调,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并非否定各民族文化特色,而是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形成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理念。例如,书中提出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合各民族文化精华,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文化产品”,为新时代文化认同建设提供了具体路径,让读者感受到:文化认同的构建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实践行动。
通读全书,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 的鲜明特色。作者既从深厚的历史底蕴中挖掘文化认同的根基,又紧密结合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需求,让读者既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历史厚重,又能清晰把握文化认同建设的时代方向。对于广大读者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把理解中华文化、凝聚民族共识的“钥匙”。对于文化工作者,它提供了构建文化认同的理论参考;对于教育工作者,它是开展文化认同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它则是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滋养。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文化认同已成为国家文化安全、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支撑。《厚植中华文化认同的传统底蕴》一书,以其深刻的理论阐释、丰富的历史案例、明确的实践指向,为我们回答了“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认同力量”“如何在新时代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等。正所谓:“中华文化认同的根基在传统,活力在创新,目标在凝聚。” 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共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文化力量。
(一审:江海;二审:安君杨;三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