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继《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深度对话鲁奖作家》等访谈录之后,著名文化记者舒晋瑜新书《从夹缝到通途:深度对话70后作家》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原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认为,该书交谈中的脉动,语言后的感应,个性化心路坦陈,同代人晤对神通,是一部独特而珍贵的70后创作群落研究的鲜灵文本。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高度评价,认为这部对即将经典化、成熟态的70后代表作家的深度访谈,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真切的一手材料,也为广大读者理解这个时代的文学脉络,打开了一扇通透的窗。“70后作家队伍很庞大,我很关心晋瑜选择哪些作家进入这部访谈录,她的标准是什么。”邱华栋发现,从《从夹缝到通途:与70后作家对话》目录可知,所有入选作家都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这两大奖项囊括了一线活跃的70后作家,当然,也有没一批创作成就很不错的70后作家,尚未收入其中。所以,访谈录的重要一节便是谈获奖作品。 作家们各具风采,每一位作家的获奖作品都代表了当前文学创作的阶段性标高,当我们追寻着他们的成长印记与创作自述,一步步走入那片灵感萌发、思想交锋的内心世界时,一个时代写作者的精神群像便渐渐浮现。
北京作家协会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洱认为,舒晋瑜与不同代际作家的对话已绵延了26年之久,她是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批评活动的人。她的观察因为专业性而令人信赖,她的发问因为同情之理解而令人打开心扉。她对话式的批评既是对作家的提醒,又为中国当代文学保留了鲜活的史料。著名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则认为,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当代文学史,每位作家都是鲜活的,他们在访谈录里诚挚表达着对当代文学生活的理解。访谈的气氛是温暖的,作家们愿意向她袒露心事,这位平易亲和但又有敏锐感受力的与谈人,正是这部对谈录之所以拥有春风化雨般魅力的原因。
多次与舒晋瑜对话的70后作家、广东文学院院长魏微认为,《从夹缝到通途》是关于70后作家的一本对话录,精准,丰富,微妙。作者舒晋瑜也是70后作家、编辑,多年来关注同代人的成长,而今这代人已经老去,自媒体上有不少关于70后退休的现状讨论,大体就是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这是人生的结果,可是舒晋瑜从写作的角度,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因此取名《从夹缝到通途》,希望如她所愿。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滕肖澜读完《从夹缝到通途》最大的感受是:“舒晋瑜用专业和真诚,进入到了每个作者的内心。闲话家常的氛围,平和亲切,让受访者不知不觉谈了很多,关于自身,关于作品。每位作家都是生动的,真实的,各有特色的。”滕肖澜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书像是一台兼具艺术性和娱乐性的综艺节目,观众看了演员在综艺的表现后,会迫切地想去看这个演员拍的电影,或是电视剧。这本采访录亦是如此。她相信有许多读者即便之前没有读过这些作家的作品,但看了采访之后,会情不自禁地去买他们的书。
受访的同时代作家对这部作品的感受和评价更为真切。广西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广西作协副主席田耳说:“我接受的访谈不多,像舒晋瑜这样通读了我几乎所有主要作品再来做访谈,更是稀奇的事情。及至《从夹缝到通途:深度对话70后作家》一书面世,发现舒晋瑜通读受访者主要作品是访谈的基本流程,不免震憾。‘深度’两字,有这样的态度和工作流程作保障,自是当之无愧。”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作品》杂志社社长王十月认为,70后一代的写作,长时期被认为是夹缝中的写作,《从夹缝到通途:深度对话70后作家》问得深入、宽阔,即是知人之问、又是知文之问。因为这份专业与理解,作家们答得也坦诚、睿智,能见性情,见风度,能看到作家们得意时的飞扬与迷茫时的徘徊,看到这一代作家们寻找自我、突破自我的来路,和回望来路时的反思与总结,是了解70后作家的重要文本。
据悉,这是舒晋瑜的第七部访谈录,也是她本人非常看重的一部作品。从1999年步入文坛,她就一直追踪同时代的作家,二十余年间持续追踪采写了18位“70后”鲁迅文学奖得主,书中的对话实录与思想活动,以每位作家的代表作为经纬,探向创作背后的那些故事轨迹与心灵图景。该系列此前已推出《中国女性作家访谈录》《深度对话茅奖作家》等作品,而新作聚焦70后群体,进一步填补了代际文学研究的空白。
“这不仅是对作家们的生动摹写,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一次扎实而深刻的观察。”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鲁敏认为,当代中国这巨象般连绵的文学与学术群山,需要舒晋瑜这样兼具眼力耐力与笔力的长期主义者,从巨象中雕刻出一个个独立、热烫、隽永的,带着时代气息与温度的创作者与思想者。70后一代作家的出身与经验,有相当部分都经过了漫长缓慢的移动,从乡村到小镇,到县城再到首都,这是不止是地理上的变迁,更是一代中国人由乡村到城市的路径,这些背景与经历,恰恰是世界与时代在70后一代作家身上的弹响与折射。
《从夹缝到通途:深度对话70后作家》,舒晋瑜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5年10月,定价66元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