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矢志科技报国
《破浪: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巴特 | 2025-10-15
收藏

2025年10月14日,“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70周年暨《破浪: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隆重举行。中国航天界、党史学界、科技界、教育界代表及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等6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回顾钱学森波澜壮阔的归国历程,弘扬其科技报国的崇高精神。

座谈会伊始,中共党史出版社副总编辑姚建萍在致辞中指出,《破浪——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一书基于一手的档案资料,深度还原钱学森的归国历程,是我社党史纪实类作品中的重要图书。在新征程上,我们更要传承好科学家精神,以创新形式生动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人民科学家的故事。著作者张现民讲述了本书的写作过程,他表示本书是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档案文献资料的解读,全面呈现钱学森惊心动魄的回国历程,表现了钱学森伟大的爱国情怀。

在新书揭幕仪式上,马兰基地原政委、“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孔令才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主任阮草,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侯秀峰,共同为《破浪: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揭幕,由图书摆设成的“70”字样庄重亮相,象征着钱学森回国70周年的不凡历程。封面上的钱学森肖像与远洋轮船剪影,深刻寓意其“破浪归来”的坚定意志。活动现场还向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校友会、科技传播中心、航天机关幼儿园等六家单位进行赠书,旨在传递科学家精神的火种。

研讨环节中,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了钱学森回国的伟大意义及回国后取得的伟大成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钱学森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曹先彬指出,钱学森是崇尚科学的榜样、报效祖国的榜样、爱国育人的榜样,我们一定要全方位学习钱学森,构建立德树人新模式,将“两弹一星”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熊华源讲述了自己多次采访钱学森的故事,他指出,钱学森的回国,不是一次简单的地理迁徙,而是一场改变中国航天事业命运的战略抉择。国办机关退休干部孙杰表示,《破浪: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一书兼具学术书与可读性,填补学术空白,不止是文字的记录,更是精神的传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原企业文化部部长王春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时文生,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张瑜,中国航天工程大学教授宋泽滨,中国建筑学会原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顾孟潮等各领域专家学者分别发表感言,大家一致肯定钱学森回国的重大意义及回国后取得的成就,表示: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大家一致认为,钱学森“立足国情、自主创新”的思想更具现实意义,其归国壮举不仅推动了“两弹一星”伟业,更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人才与管理体系基础。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父亲一生践行初心,他的归国选择源于对民族复兴的信念。在五六十年代,一大批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国家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一代人接续一代人,持续不断努力奋斗,排除万难,把国之重器一一打造出来。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人理解,科学家的价值不仅在于科研成果,更在于其对国家命运的担当。

本次座谈会是对钱学森归国70周年的隆重纪念,更是对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召唤。据悉,主办方后续还将通过巡回讲座、校园读书会等形式,进一步扩大该书的传播力,让钱学森“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初审:孟丽媛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