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10月19日,在书香四溢的天府书展现场,一场关于抗战历史与记忆的深度对话热烈展开。由天地出版社重磅推出的《大战场:敌后抗战田野调查笔记》新书分享会在此举行。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董伊薇,著名军战史专家、“中国好书”获得者、《大战场》一书作者余戈,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胡巍,天地出版社社长杨政、副总编辑侯京晋出席了新书分享会。

敌后战场: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以非凡的胆略和坚定无畏的革命精神,深入敌后,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将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敌后战场的历史光芒是被遮蔽的,其历史真相未能得到充分认知与公正评价。

活动现场,分享嘉宾军战史专家余戈提出,这种“遮蔽”源于多重因素:宏观战史长期侧重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而敌后战场无数分散的、依托民众的游击战(如地道战、地雷战)在传统军事史框架下未被完全容纳。同时,日军战史常刻意淡化败绩,导致如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歼灭日军精锐的细节被模糊化。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敌后战场展现的是一种独特的“人民战争”形态——它不仅是军事斗争,更是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总体战。这种深度融合的战争模式其内在逻辑和巨大效能(牵制半数以上日军兵力)一度被忽视。此外,战后国际史学界长期聚焦欧洲战场,以及特定历史时期叙事重心的选择,都使得这段历史的光彩一度被遮蔽。
《大战场:敌后抗战田野调查笔记》这部凝聚作者二十年心血的力作,以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研究,用14篇扎实的田野调查报告,像“考古学家”一样细致复原了黄土岭之战、沁源围困战等经典战例的微观现场,为我们揭开了敌后抗战的历史画卷,宣传了敌后战场的历史功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和人民战争的巨大力量。

战例分享:富有启发的军事学习体验
分享过程中,余戈以其扎实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叙事,系统梳理了敌后战场的基本脉络与战略地位,并重点围绕平型关战斗、关家垴战斗及沁源围困战这三个典型战例,深入剖析了伏击战、歼灭战、围困战等多种灵活机动的战术运用。
余戈首先概述了敌后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意义。他提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日军占领区,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不仅有力牵制、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更在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这一战场的特点在于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灵活的战术运用和持久的战略韧性。
在具体战例分析环节,余戈以平型关战斗为例,详细解读了伏击战的精髓。他并未停留在常见的战果描述上,而是引证了大量中外档案史料与战时文书,明确指出此役八路军第115师击败的日军,并非如某些简单化叙述所言仅为后勤辎重部队,而是包含了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日本野战部队单位。余戈强调,这场战斗是精心策划的典型伏击战,其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其过程之激烈、战果之来之不易,充分证明了这是一场实打实的硬仗,展现了八路军初上抗日战场即具备的强悍战斗力。
随后,余戈分享了对关家垴战斗的看法。他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思维方法,结合当时严峻的敌我态势和战略需求,深刻阐述了此战的必要性。他指出,在敌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和堡垒政策,八路军不仅需要发挥游击战的特长,积小胜为大胜,更需要在关键时刻敢于亮剑,通过硬仗、恶仗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保卫根据地生存空间,锤炼部队攻坚能力。余戈说,关家垴战斗正是这种“啃硬骨头”精神的体现,它表明了八路军是坚持敌后抗战当之无愧的主力军,既善于灵活游击,也具备在必要时与强敌进行正面较量的决心与勇气,其战略价值与政治意义远超单纯的战术得失。
对历时长达883天的沁源围困战这一人民战争的典范,余戈饱含深情地讲到,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其伟力根源在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全力支持。军队人民融为一体,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最终被迫弃城而逃。沁源围困战的胜利,极其生动地证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真理,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光辉实践。
开辟新路径:推动抗战史研究走向深入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董伊薇、新华文轩副总经理胡巍在致辞中高度评价《大战场》的学术与出版价值,认为该书以扎实的史料和创新的方法,为抗战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路径,是近年来抗战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收获。
余戈在谈及敌后抗战史研究的方法论时强调,由于历史记录存在疏漏、散佚以及当时客观环境的极端复杂性,诸多关于敌后抗战的历史细节长期湮没于宏大叙事之中,有待深入发掘与厘清。他认为,将人类学、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田野调查方法,与对中外多方史料的严谨比对、互证相结合,并聚焦于微观战史的写作范式,是切实逼近历史现场、还原敌后抗战诸多关键细节的一条极为重要且有效的学术途径。

通览《大战场》全书,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鲜明的跨学科特色。作品成功地将军事学的精密分析、历史学的实证功底与新闻采访的现场追索技巧熔于一炉,开创性地构建了“田野调查+史料互证”的研究范式。这一范式不仅是一种技术路线的创新,更是一种研究理念的深化,它要求研究者必须走出书斋,亲临历史现场,通过对地形、地貌、遗迹的实地踏勘,以及对当地口述史料的抢救性采集,与文献档案进行严格比对,从而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真实性。这种“下沉式”的研究,有力地凸显了敌后战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为持久抗战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不可替代的关键性贡献,从而为全面、客观地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图景,提供了坚实而鲜活的学术支撑。
分享会上,现场观众纷纷赞叹内容“太军事”“太热血”,“收获硬知识”!活动不仅为广大读者搭建了与学者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公众对抗战史、特别是敌后战场历史的认知与关注,体现出出版单位在主题出版与史学传播方面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
(供稿:张聪聪 一审:张聪聪 二审:孙珏 三审:张维特)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