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里的宁波》首发:以“笔记”为钥,开启城市历史的民间维度
2025-10-26
收藏

10月25日,《笔记里的宁波》新书首发分享会在浙江书展现场举行。此次活动主题为“方寸笔记间,藏着另一座宁波”,活动邀请了该书作者、诗人及作家孙武军,以及宁波知名文化学者周东旭作为对谈嘉宾,由宁波市朗读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凌可担任本场活动的主持人。

image.gif

新书《笔记里的宁波》为2025年度宁波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是作者孙武军先生前后耗时两年完成、由宁波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历史散文集。书中既有对历史风貌的宏观勾勒,也有对民间传说、奇闻故事的微观探寻,旨在从多维角度还原一座更鲜活更立体的宁波。

在对谈环节,作者孙武军明确了该书的研究基础与创作意图。他指出,驱动他进行系统梳理的,是散见于各类历史“笔记”中的片段化记录。他重点阐述了“笔记”相对于“正史”的差异化价值,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笔记浩如烟海,我只取一瓢饮;笔记万紫千红,我只采一花嗅。这一瓢一花,就是宁波”,于文人墨客的笔端,孙武军先生打捞起那些关于宁波的珍贵碎片,以文学笔触赋予其风骨与温度。


孙武军还提出,官方正史体系由于其体例与视角限制,往往无法充分涵盖市井生活、民间信仰、风俗变迁及个体命运等微观内容。而笔记文献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记录了未被纳入正统叙事的鲜活细节。他强调,通过对这些零散笔记的系统考据与整合,可以构建出一个更具立体感和生活气息的宁波历史肌理,从而丰富对城市历史维度的理解。

image.gif

青年学者周东旭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笔记文献进行了形态学上的归纳。他介绍了古往今来三种主要的笔记形式:士大夫的“宦游笔记”、民间文人的“风土札记”以及近代外来者的“观察笔记”。他认为,《笔记里的宁波》在方法论上的价值,在于跨越了这三种形态的界限,实现了材料的互证与贯通。周东旭对该书的评价集中于其可读性与启发性。他用“很好玩”“很有趣”来形容阅读体验,并具体以陈阿登的故事为例,通过多版本对比,展示了探赜索隐的无限趣味。

该书插画出自孙武军的女儿孙天衣,在确定插画细节时,父女俩经过多次沟通,例如在创作“鄞女墓”这一场景时,女儿孙天衣坚持将王安石的年纪设定在老年,对面一个活泼的小女孩朝他跑来,如此更加体现了王安石对爱女的思念,以致垂垂老矣仍挂念在心,读者看来更觉感人至深。

现场参与者以高校学生为主,读者的提问内容围绕对研究方法的关注以及对地方文化保护的相关话题展开。有宁波大学学生询问在数字化时代如何有效搜集类似的民间历史碎片,孙武军先生分享了自己创作时参考的书籍版本。首发式结束后,活动主办方举办了一个小型的签售会,等待签名的读者排起了长龙,参与提问和签售的读者还拿到了文创年历作为纪念品。

《笔记里的宁波》首发分享会,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地方史研究方法论的探讨。活动清晰地传递了该书的核心论点:即“笔记”作为一种边缘史料,对于构建多元、立体的城市历史叙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试图通过挖掘正史之外的文本,并秉持“去芜存菁”的学术态度,推动公众对宁波历史文化形成更为精细和深层的认知。

活动后,宁波出版社总编辑在评价该书时指出:“《笔记里的宁波》的素材根基在于众多的笔记与野史。孙武军老师在其中做了一项关键性的工作:他留存了那份生动与真切,去除了其中的些许荒诞不经,最终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既真实又有趣的宁波。”他进一步引用鲁迅先生的观点来佐证该书的方法论,表示该书让读者能够透过那些不那么“正式”的文本,更清晰地观察历史的肌理。该书日前同步上架于宁波出版社官网和微店。

(初审:王新雪,复审:伊璐,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