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近日,作家谈波的首部长篇《海边列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近日,《海边列车》新书首发暨分享签售会在大连方所举行,正值大连方所开业,活动以“家园即在近旁,我们自远方洄游”为主题,邀请了著名诗人、小说家韩东,作家、得到APP总编辑贾行家,评论家、《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青年作家魏思孝,青年作家郑在欢,青年作家张敦齐聚大连方所,与作者谈波一起畅聊新书,从故事原型到时代记忆与理想主义,从小说技巧到写作与生活的关系,话题不断延伸。活动现场座无虚席,现场气氛热烈。

《海边列车》首发活动现场
有的作家笔耕不辍,稳定而高产;有的则作品很少,但篇篇出手不凡。大连作家谈波无疑属于后者。谈波生于1964年,大连石油厂工人,从八十年代开始业余时间写小说,活跃于新世纪初的论坛时代,52岁才出版第一本书。2022年末,他的第二本小说集《捉住那只发情的猫》出版后引发读者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12篇极具风格质感的中短篇小说,多切面呈现原生态沸腾的市井生活,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获得各领域众多名家的火热推崇,且入选刀锋图书奖年度好书、凤凰网读书年度十大推荐好书等众多榜单。由此,作家谈波的名字也进入了更多读者的视野中。

《海边列车》以大连一座大型化工厂为故事发生地,通过几个主人公的生活、爱情与命运,鲜活重现了下岗潮前东北国营工厂最后的黄金时代,也昭示着我们:当生活脱离轨道,命运在呼啸,作为个体该如何实现精神突围?小说叙事张弛有度,人物性情毕现,故事空间阔大,将东北国营工厂、三教九流的江湖社会、市场经济勃兴的南方城市三种不同的社会切面巧妙组接,复活了那个充满自由与蓬勃生机的年代。
1980年代东北国营工厂生活画卷,复活那些记忆中的人与岁月
谈波,已退休的大连土著,一辈子都在大连石油厂上班,他的短篇小说大多描写大连的市井凡人与俗世传奇,筋骨力道毕现。韩东认为他是“目前中国最好的短篇小说家”。双雪涛形容他的小说“看似无锋又锐不可当”。贾行家则说:“谈波的小说是二十年磨就的利刃,若遇有心人,便展露勾魂摄魄的能量。”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被称为“短篇小说大师”的谈波,转身却写出了一部长篇。
1980年代,东北大连一座大型国营化工厂,几个主人公面临着不同的命运决择:陈工程师历经苦难后归来,重新出发,创造了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却也遭遇着个人感情的复苏与纠葛。林雪鸽与金素这对性情各异的好朋友,各自出走,去往更大的世界,也迎接着命运的未知。吴信离开工厂与女友,后来蜚声西方艺术界,多年后他在画布上画下记忆中工友们血气方刚时的模样……时代列车轰然向前,有人纵身而上,有人守候原地。

《海边列车》首发活动现场
徐晨亮表示:“谈老师写的工厂是我们没有见过的,而且他说服了我们,这一定是来源于他血脉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记忆,一个作家注定要写出来的故事。谈老师写的工厂是70年代到80年代,正赶上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小说中最核心的意象,就是海边那列废弃的列车,你发现当生活从原本轨道里脱离了,每个人都需要去面对自己的命运。小说中几个主人公都是在工厂这个空间和舞台里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每个人都在与命运搏斗,积极地、主动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谈老师用他强烈的叙事驱动力,用他活生生的人生经验,让我们看到当时这些人如何热烈地去活。对一个时代能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具有经典品相的一部作品。”
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读完《海边列车》后,写下一段诚挚的推荐语,指出了小说在书写工厂背后更深的意涵:“‘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生存在车子上’——一站又一站,启程的向往,终点的无奈,错过的邂逅,无解的命运,还有悠悠的深情与喟叹……谈波的笔调冷隽内敛,表面写工厂,其实写的就是人间情境。深海无波,道似无情却有情。结局完而未完,人生不正是如此?《海边列车》好看,不是过来人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一种阅读的奇迹:古意与温情
韩东着重谈到《海边列车》的阅读体验:“读谈波的这本书,是一个奇迹。因为已经很长时间了,读一本书让你今天读完你还想读,而且你还舍不得读,就怕它读完了,这种感觉真的是已经很久违了,这对我来讲确实是一个奇迹。谈波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它很有古意,让我想起《金瓶梅》和《水浒》等这些传统的经典。你读这部小说,是如水一般的感觉,你感觉不到这个作者的存在,感觉不到这个作者任何意在把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他的注意力,他的目光都是集中在他的故事上、他的人物上。”
郑在欢说:“我读谈波的小说经常有一种感觉,这人就站在人群中间,像街头一个修自行车的,他就在那儿干着自己的事,然后观察一下路人。他很多小说都是这种感觉,有的就寥寥几笔,一个场景、一个人就出来了,然后那个人又走了。你也不知道那个人的来龙去脉,但那一瞬间你能共情那个人,共情那个普通的人。”贾行家则称:“谈波老师可能比《金瓶梅》的作者更加有温情,里面那么多人物,他是热爱;而对于坏人,他只作平常人。这是我的一种感受,我觉得这种温情是我们在技术之外感受到的一种情感上的体验。”
张敦则主要从文学技巧角度给予高度评价:“在技巧这方面,我觉得它落到这部长篇里,力度变得不像短篇里那么锋利,那么直接、直给,像打拳一样一下就打中你。它变得像流水一样,像脉搏的跳动一样。它变得很深远,而且节奏感非常的好,很有阅读上的快感。”徐晨亮则表示:“我们有这样一种误解,认为诚恳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是一种最简单的事情,其实恰恰不是这样。在文学领域,要写出最本真的生活经验,恰恰需要一种漫长的积淀和训练。一个真正忠实于自己的作家,恰恰是经过岁月的积淀以及严苛的自我训练之后,再去落笔,才能去抵达属于自己的那个真实。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谈波老师的作品,不管是短篇还是长篇,都有非常强的个性,有他的决绝,以及真正的对于文学自身的忠实。”

作家谈波
回归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回归到自己生命里的东西
在《海边列车》种,主人公陈呈章令人印象最为深刻。如徐晨亮所说,“陈工程师是当代文学版图上不多见的高级知识分子形象。”平反恢复名誉后,陈呈章热切投入化工厂建设事业,也遇到了两段热烈而难忘的爱情。虽然历经磨难,但他对化工事业、对人生,仍保有无限的热爱与热忱。他用自身经历切实地践行着,“无论生活的舞台逼仄还是宽敞,请尽最大可能跳好这支人生独舞”。
《收获》杂志编辑吴越读后这样说:“作为一个后辈,我必须感谢谈波为他相处过的那群‘新时期人’留下了鲜活长镜头,尤其是女性独立成长的神采。他们如今或已老去,或已远走,或被忘怀,但他们曾经以各自勇敢甚至莽撞的方式,在那骤然宽广的语境里寻找个人生存与梦想的研磨比例。令人怆然感动,也令人重拾本心。”

活动现场
张敦与郑在欢也都提到小说中的理想主义色彩。张敦称:“《海边列车》这本小说里面四个主要人物,在我看来都带有很浓烈的理想主义。我感觉谈波老师是要表达他在青春时期积淀下来的关于理想的那些东西。”郑在欢则感慨:“真的是你得有一定阅历才能感受到那种温暖的力量、那种理想的力量。这部小说有很多非常暖的地方,甚至让我想到一些大词,那个大词叫人性的光辉。陈工这个人真的让我看到人性的光辉。小说快结束的时候,改革开放,大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工厂,但陈工治好了病又回来了。他像我们农村的守村人,他是一个守着这个厂子的人。”
对此,谈波表示在《海边列车》这部小说中,他想写的是委屈,是人平常所遭受的委屈,遭受的那些拿它没有办法的情绪。他回应道:“我逐渐认识到了,要回归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回归到自己生命里的东西。这种东西你也不要怕被人嘲笑,这种东西如果是崇高的,如果是理想主义的,那肯定是好东西,如果是你内心的苦恼,那也是好东西。”
(供稿:张聪聪 一审:张聪聪 二审:孙珏 三审:张维特)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73号